||
华锺彦先生系沈阳人,早年就学于东北大学和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毕业),曾师从高亨、俞平伯、许之衡、顾随诸先生,后由曾广源先生介绍为高步瀛(阆仙)先生入室弟子。华先生青年时期即以词曲名家,三十年代已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花间集注》与《戏曲丛谭》两种词曲著作。华先生还是诗人,有《华锺彦诗词选》行世。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华先生在精心培养古典诗词创作人才的同时,大力倡导诗歌吟咏活动,他是这一领域的拓荒者与学术研究的早期领军人物。
改革开放伊始,华先生即着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创作人材,并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提倡古典诗歌的吟咏。他在给古典文学界同仁有关吟咏的信函中痛惜“正声古调,势将废坠”,为了抢救这一文化遗产,恳请国内外之知音学者,积极协助。
在古典诗歌的吟咏理论方面,华先生进行了许多探索。有关格律诗的吟咏,华先生提出应该遵循“平长仄短、二四分明、声情并茂”的原则。这一原则现已为学界广泛接受。华先生提出,当代的古典诗歌吟咏当以普通话为主,但方言吟咏亦不可偏废。这种兼容并蓄的主张,符合我国语言艺术传播的实际,体现了先生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胸怀。
1982年,华先生受唐代文学学会的委托,负责筹建“唐诗吟咏研究小组”。自此,诗歌吟咏研究开始成为有组织的学术活动,并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相关事迹,学界传为美谈。2011年,著名学者,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博士在“中华吟诵周”的发言中,回顾华锺彦先生新时期以来对古典诗歌吟咏活动的大力倡导,引起与会者的热烈反响。我本人尤为感动,因为华先生的一些前述相关活动,我曾追随左右,目睹亲历。
1982年,我考入河南大学,随华先生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常见他为诗歌爱好者复信答疑或批改习作,还时见他与同好切磋诗歌吟咏方法、撰文探讨诗歌吟咏理论。先生诲人不倦,在诗歌创作方面对我有意栽培,但我的兴趣在先秦两汉历史与文学的研究,对诗词创作不以为意,现在想来,悔之莫及。1984年春天,我随先生到江南访学,协助先生就诗歌吟咏研究进行考察,一路见闻,使我对这项活动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陪先生先后到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数省市。访问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学院、杭州大学(现并入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对程千帆、金启华、唐圭璋、钱仲联、马茂元、朱东润、王运熙、王璩常、刘操南、胡国瑞诸先生进行了访谈。我携箱式录音机一架,先生每与诸先生切磋吟咏方法,往往命我录下。在苏州大学钱仲联先生处的访谈,印象尤为深刻。钱先生方言很重,听来吃力。但他吟咏之情感表达,往往能得之字音之外。在钱仲联先生处,我们听到并转录了其所保存的唐文治先生《离骚》吟咏玉音,黄钟大吕,终生受益。附带说一下,唐文治先生清末曾任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改名高等实业学堂)监督,后创办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钱氏为其弟子。考察过程中,华先生还曾与镇江等地的中学教师们就诗歌吟咏进行了交流,亦有收获。
华先生晚年致力的诗歌吟咏及其研究方法,当时并不为人们广泛理解。现在我们知道,先生带我进行的前述活动是人类学中所称的田野调查,对我本人来说,这次调查与1983年李学勤先生带领我们进行的豫东考古调查一起,成为我早年学术训练中的宝贵经验。
诗歌吟咏活动现已渐呈燎原之势。2011年,中国吟诵学会成立,标志着古典诗歌的吟咏活动的发展得到各方面的肯定与支持。回忆先生早年开启山林之功,对后继者不啻莫大鼓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