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随想
(王德华)
年轻人喜欢创新,也应该创新。其实,只有知道了什么是旧,才知道什么是新,才能去“创” (我到觉得科学研究的“新”应该是去“发现”,所谓的“新”,就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陌生的事情,“事实”在大自然早就存在了,专门等识货的人,淘金的人,有心的人,有耐心的人,有毅力的人)。大城市里的孩子到了乡下,看什么都是新;乡下的孩子到了城市里,满脸的疑惑,很容易迷路,满眼的陌生。新,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谈创新,应该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意识。实际上,人这个物种,本身就具有探新猎奇的本性。这也是很多动物的本性,对陌生的事物有探奇的冲动,这可能与自身安全有关系,与心理不安有关系。生存的环境中,有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总是难以安眠静心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总是让人敬佩的,但老百姓也说了,“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子先烂,这些都是古训。
是什么因素抑制了我们的好奇心?什么因素扼杀了我们的探奇心?什么因素压抑了我们的创造力呢?是我们成长的环境,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父母让我们听话,老师让我们守规矩,社会让我们浮躁。不同的文化和传统,父母、老师和社会在传承着、演绎着。
衣食住行是人生存的第一要求。环境安全、心理安全、食品安全…是人类的必须重视的因素。对于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孩子,还有什么资格寄希望于他们怀揣远大的革命理想、长大后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连栖息之地都没有着落的青年博士们,还怎么能指望他们攀登世界科学高峰?身在一个都在说假话、都在欺骗的环境,你能教导自己的学生捡到财物要交给警察叔叔?处在一个毫无诚信的社会,你还敢慷慨激昂地教育学生“一诺千金”?
探新猎奇是每个人固有的天性。天性需要维持和保护,这需要个人的追寻和周边的环境。科学探索,尤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有钱人的游戏,有一定的道理。需要的是一种心境,一定的执着,一定的热爱,一定的激情。好的心境需要好的环境保障,衣食无忧自然是最基本的。科学家不能是穷光蛋,也不是苦行憎,但过于追求物质生活的人,则很难心静。所以,科研作为一种活动,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科研作为一种职业,更不是每个人随意选择的。有学问,不见得要做科学家。没有学问,则一定成不了科学家。
做科学家,就要有发现“新”的欲望,对“新”有敏感,有发现“新”、感觉“新”的能力。创“新”,需要心静,需要进入一种意境。科学家虽然站在高处,眼前则是一片未知,而绝不是一片繁华喧嚣。
有人说,当今中国的科研出现很多严重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很多不适合从事科研的年轻人走错了路。意识不到走错了路,对于自己的一生是个悲剧,对于社会则是一种浪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