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556例患者(>30岁)病毒学、免疫学、病理学1年观察结果
一、研究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459例>30岁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1年HBV病毒学指标、免疫学指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变化趋势;根据自然史研究结论评估补肾健脾和补肾清透两种治法的干预效果。
二、资料来源
500例患者资料来源于深圳市中医院承担的、全国十八家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市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佛山市中医院、泰安市中医院、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原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参与的十一五传染病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证候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方案研究”(编号:2008ZX10005-008),已于2011年12月结题。
三、研究方案
1.假设干预无效的自然史研究
(1)459例患者(>30岁)观察1年的病毒学等指标变化情况
|
HBsAg |
HBeAg |
HBV DNA |
ALT | ||||
前 |
后 |
前 |
后 |
前 |
后 |
前 |
后 | |
性别 男 |
|
|
|
|
|
|
|
|
女 |
|
|
|
|
|
|
|
|
年龄 30-40岁 |
|
|
|
|
|
|
|
|
40岁以上 |
|
|
|
|
|
|
|
|
(2)459例患者(>30岁)观察1年的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
|
IL-2 |
IL-4 |
IL-10 |
IFN-γ |
TNF-α | |||||
前 |
后 |
前 |
后 |
前 |
后 |
前 |
后 |
前 |
后 | |
性别 男 |
|
|
|
|
|
|
|
|
|
|
女 |
|
|
|
|
|
|
|
|
|
|
年龄 30-40岁 |
|
|
|
|
|
|
|
|
|
|
40岁以上 |
|
|
|
|
|
|
|
|
|
|
(3)160例患者(>30岁)观察1年的病理学指标变化情况
|
<G1S1 |
G1S1-G2S2 |
>G2S2 | |||
前 |
后 |
前 |
后 |
前 |
后 | |
性别 男 |
|
|
|
|
|
|
女 |
|
|
|
|
|
|
年龄 30-40岁 |
|
|
|
|
|
|
40岁以上 |
|
|
|
|
|
|
(4)459例患者(>30岁)基线HBsAg表达、HBcAg表达和分布情况
|
HBsAg表达 |
HBcAg表达 |
HBcAg分布 | |||||||
+ |
++ |
+++ |
+ |
++ |
+++ |
核型 |
混合型 |
浆型 | ||
性别 |
男 |
|
|
|
|
|
|
|
|
|
|
女 |
|
|
|
|
|
|
|
|
|
年龄 |
30-40岁 |
|
|
|
|
|
|
|
|
|
|
30-40岁 |
|
|
|
|
|
|
|
|
|
(5)160例患者(>30岁)观察1年的HBsAg表达、HBcAg表达和分布变化情况
|
HBsAg表达 |
HBcAg表达 |
HBcAg分布 | ||||||
+ |
++ |
+++ |
+ |
++ |
+++ |
核型 |
混合型 |
浆型 | |
入组时 |
|
|
|
|
|
|
|
|
|
结束时 |
|
|
|
|
|
|
|
|
|
(6)459例患者(>30岁)病毒学指标变化与基因分型的相关性
|
HBsAg下降 |
HBeAg下降 |
HBV DNA下降 | ||||||
<1 lg |
≥1 lg |
阴转 |
<1 lg |
≥1 lg |
阴转 |
<2 lg |
≥2 lg |
阴转 | |
B型 |
|
|
|
|
|
|
|
|
|
C型 |
|
|
|
|
|
|
|
|
|
D型 |
|
|
|
|
|
|
|
|
|
(7)459例患者(>30岁)病毒学指标变化与基线免疫学指标基线水平的相关性
|
HBsAg下降 |
HBeAg下降 |
HBV DNA下降 | ||||||
<1 lg |
≥1 lg |
阴转 |
<1 lg |
≥1 lg |
阴转 |
<2 lg |
≥2 lg |
阴转 | |
IL-2 |
|
|
|
|
|
|
|
|
|
IL-4 |
|
|
|
|
|
|
|
|
|
IL-10 |
|
|
|
|
|
|
|
|
|
IFN-γ |
|
|
|
|
|
|
|
|
|
TNF-α |
|
|
|
|
|
|
|
|
|
(8)459例患者(>30岁)病毒学指标变化与基线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
|
HBsAg下降 |
HBeAg下降 |
HBV DNA下降 | ||||||
<1 lg |
≥1 lg |
阴转 |
<1 lg |
≥1 lg |
阴转 |
<2 lg |
≥2 lg |
阴转 | |
<G1S1 |
|
|
|
|
|
|
|
|
|
G1S1-G2S2 |
|
|
|
|
|
|
|
|
|
>G2S2 |
|
|
|
|
|
|
|
|
|
(9)459例患者(>30岁)HBcAg分布状态与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
|
IL-2 |
IL-4 |
IL-10 |
IFN-γ |
TNF-α | |||||
前 |
后 |
前 |
后 |
前 |
后 |
前 |
后 |
前 |
后 | |
核型 |
|
|
|
|
|
|
|
|
|
|
混合型 |
|
|
|
|
|
|
|
|
|
|
浆型 |
|
|
|
|
|
|
|
|
|
|
(10)459例患者(>30岁)病毒学指标变化与基线HBsAg、HBcAg表达和分布的相关性
|
HBsAg下降 |
HBeAg下降 |
HBV DNA下降 | |||||||
<1 lg |
≥1 lg |
阴转 |
<1 lg |
≥1 lg |
阴转 |
<2 lg |
≥2 lg |
阴转 | ||
HBsAg表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BcAg表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BcAg分布 |
核型 |
|
|
|
|
|
|
|
|
|
|
混合型 |
|
|
|
|
|
|
|
|
|
|
浆型 |
|
|
|
|
|
|
|
|
|
(11)459例患者(>30岁)HBcAg肝细胞内分布状态与与肝脏炎症的相关性
|
<G1S1 |
G1S1-G2S2 |
>G2S2 |
核型 |
|
|
|
混合型 |
|
|
|
浆型 |
|
|
|
2.评估两种治法的干预效果
(1)HBcAg分布状态与中医药干预的相关性
四、可行性分析
1.课题资料来源于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单模拟,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
2.所有血清学标本均于试验结束后一次性检测:①HBV DNA测定采用罗氏COBAS AMPLIPREPTaq Man48系统(阴性值<60IU/ml);②HBV M采用雅培公司ARCHITECTi2000sr系统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③HBV基因型分析由SEQUENOM实验平台采用美国SEQUENOM公司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技术完成。
3.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入组时)进行肝穿刺病理学检测,其中二次肝穿者160例(治疗52周时)。肝穿刺检病理学测制定了严格的操作程序,肝活检组织标本长度≧1.2cm,染色后每个标本至少含有6个汇管区。免疫组化HBsAg、HBcAg一抗(Dako单抗)、多克隆兔抗染色均采用罗氏公司Benchmark全自动免疫组化仪完成。
4.HBsAg、HBcAg的病理计量学分析采用华南师大光电学院曾常春研究员自行研究的方法(拟申报国家技术专利)进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31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