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中祥教授在博文中提到“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不宜再增加资助额度”(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177&do=blog&id=595525)。
文中主要观点是资助经费提高以后,增加了“牛人”们对基金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挤占了稀缺资源,使普通教师更难获得“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科研经费是稀缺资源,其分配也一直是被国内普通科研人员诟病。我认为:科研经费分配的目的应是保障科研人员进行正常、必须的科研活动。而国内科研经费分配存在很大问题,主要有,一是政出多门,同一创新活动可以多渠道获取经费;二是分配的评审和决策机制不合理,使“大牛”们掌握更多的稀缺资源;三是结构不合理,自由探索经费太少。
回到主题,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而言,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对不错的资助模式。这个模式最重要的目标应是保证让水平较高的科研人员获得科研活动所需的经费。所以我认为面上项目首先应保证资助强度,目前年均20万的经费基本合理,扣除管理费和研究生劳务费(这个我建议最大额度,多给学生一点)后剩下16万,在物价飞涨的年代,也就差不多了。如果再少的话,恐怕在实验室辛辛苦苦做实验的研究生要遭殃了。如果面上项目要增加资助强度,我建议基金委可增加人员费比例,增列科研人员绩效工资。人员费包括科研人员绩效工资和研究生劳务费,总体约30%,这样既可使科研人员名正言顺地得到报酬,也可帮助研究生减轻更多的负担。
遏制“大牛”们获得面上项目经费应通过限项政策调整。现在基金可以承担(参与)3项,我建议是调整为2项,这样既可限制“大牛”们承担项目数量,对于基金项目申请总量的控制也是有益的。还可以增加限制条件,如获得杰青和重大、重点项目的负责人,不得申请面上项目等。
国内普遍认为,基金项目是基础研究能力与水平的体现。从这个角度看,基金项目不能泛滥,面上项目25%左右的资助率是合理的标准,国外NSF,NIH,DFG,JSPS也差不多。对于青年基金,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可适当增加资助率至35%左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31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