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不能停留于做考试状元

已有 3536 次阅读 2007-8-12 11:17 |个人分类:论坛|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我们这个人情成风的国度里,由于规范的考试能够维持相对的公平,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由于知识的局限(参见本人的《从破除对知识的迷信开始》),过于频繁的考试会束缚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平庸起来,这是其一。
其二,现实往往比虚构更为离奇,自然常常让人们的想象瞠目结舌,干瘪而有缺陷的知识理论毕竟难敌丰赡的自然。目前人类已经达成了共识:(至少是目前的)人类无法穷尽而只能走向,只能接近事物或自然宇宙的本质。所以,知识或理论永远在生长,永远处于生成中,惟其如此,它们才最乐于把每个时代最富有创造力的部分纳入自身——从古到今,知识或理论是一条自新的河流。
不管是发明创造,还是猜想,都源于观察,源于思考,源于自然和社会的交往。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曾对科技史上许多重要发现作过一番分析,发现这些创造和发现之所以成功,在于这些科学家的思维逻辑正好和客观事物的发展逻辑“合拍”,而不是与某个权威的理论相符。所以,尽管观察、思考和交往总要依赖一定的知识,但知识仅仅是猜想、发明和创造产生的必要条件,只有实践和自然才是创造的源泉,只有不囿于成见的思考才可能产生富含价值的猜想。
孟德尔如果不是认真的观察,仔细地记录⒉1万棵个体植物的实验结果以及对结果做过细致的统计分析,他能推导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而被誉为遗传学之父吗?也许,我们还是要牢记柏拉图的话: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答案去生活。鼓励在实践中出“新”,出“新”制胜。虽然会有以前的知识和现成理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但为人们做穿新装的皇帝减少了机会,为发明创造或猜想提供了孳生的土壤和条件。著名数学家纳什,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认为过度地学习二手知识可能会损害创造力和独创精神,于是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埋头思考上。他崇尚通过动手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对单纯吸收知识深恶痛绝。
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科学研究中那种追求细致入微、理论与实际相互印证的精神。有了科学精神,无限的科学知识可以通过研究得来,如果科学精神不在了,再多的科学知识也只是别人的。人在求学阶段,科学精神的灌输比科学知识的灌输要重要的。
重视实践,就要允许犯错。在许多情况下,犯错不一定是坏事,犯错会使我们孕育创见的机会增多。所以,丁肇中认为,错误是成功的一部分。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只是对正确答案感兴趣,我们就有可能误用取得正确答案的法则、方法和过程,而忽视了创造性地向规则挑战的机会,更何况,正确本身也是不可靠的。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根据书本知识都知道,物体表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但鲨鱼却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反证。如果人类将飞机设计成像鲨鱼那样的小口槽状,一架飞机每年可节约350吨的燃油,全世界的飞机每年可节约价值10亿美元的燃油。
不迷信知识,走出自我中心论的藩篱,也许会让我们站得更高观得更远察得更深,能够看到更加缤纷的色彩,发现更加神奇的奥妙,找到更加斑斓的途径。
如学法律的比尔·盖茨创立微软帝国,如学文学的Nigel Beck成为Power.org的主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17-5897.html

上一篇:我的居室,我的家
下一篇:红绿灯旁的随想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