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清的博客天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jinqin 写博客我是小学生,向网友学习,建设和谐友谊乐观豁达的博客天地

博文

科普专博:向诺贝尔奖得主学习什么?(1)向普利高津教授学习

已有 8863 次阅读 2012-7-4 10:52 |个人分类:科普文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普, 学习, office, 诺贝尔奖, color

     

科普专博系列:向诺贝尔奖得主学习什么?

 

1: 学习普利高津的科学精神和品格魅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者与普利高津教授合影于美国德州大学

 

显然,全世界不分什么职业,特别是,科学界、教育界和学术界都对绝大多数的诺贝尔奖得主无比崇敬,因为他(她)们创造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和进步,功不可没。我认为,如果仅仅局限与知道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成果还远不够,我们不但要努力学习的他(她)们的科学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他(她)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人文品德,其中他(她)的品格魅力给人的启迪是不可估量的.我将以此为重点,争取更多的了解他(她)们的可贵之处,从而与“诺贝尔奖”感兴趣的人们共同分享其奥秘,寻找我国本土的“诺奖梦”。

初步打算,如果有时间,愿意与网友,一起搞一个系列博文,共同来探讨: 向诺贝尔奖得主学习什么?本文,让我首先从至今与诺贝尔奖得主接触和交往中最多的一位大师说起,即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比利时科学家伊利亚‧普利高津教授,谈点他的科学精神和品格魅力所在及其影响。

普利高津教授领导的布鲁塞尔学派是国际上著名的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派之一,他们的研究使非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态统计物理成为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并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普利高津教授本人在科学研究上的最大风格和特色是,敢于人先,独树一帜。1947年他年轻时就敢于挑战前人没有想过的非平衡问题,提出了最小熵产生原理,一直坚持和集中探索远离平衡态现象及其内在规律。他花了20年时间研究非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并于1969年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这是他及其为首的Brussels-Austin学派对科学的最重大的一个贡献。普利高津有句的著名论断:“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发现了只有在非平衡系统中在与外界有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情况下,系统内各要素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时才可能产生自组织现象,并且把这种条件下生成的自组织有序态称之为耗散结构。正是由于在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及非平衡热力学的重大贡献,他荣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普利高津教授是非线性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研究成果大大有助于理解时间在生物和物理科学中的作用。特别是,极大提高了科学家分析复杂系统中的动力学过程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对不可逆过程的理解,尤其是在系统远离平衡态下的理解,并应用于热力学来研究生命和非生命系统中不可逆过程。

他的一生及其学派有众多建树和许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包括:提出时间之矢(方向)与自然中的不可逆性,创立了子动力学,探索了复杂性、非平衡系统中大标度结构和大不可积的庞加来系统,研究了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在物理中的作用,等等。他指出,量子力学可以推广到用来证明时间的天然不可逆性;时间先于大爆炸。

普利高津最终的观点是,人类的认识已经到了“确定性结束”的时代。他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可确定的概率世界,生命和物质在这个世界里沿时间方向不断演化,确定性本身是一个错觉。

普利高津的品德魅力之一是,他总是站在哲学的高度,善于理解和铨释他们取得的每项科研成果,并发展其独立见解的科学观。他的一生发表约1千篇论文,出版了20本专著,其中有多部与哲学相关的著作,国内有他的5本中译著,例如:《从存在到演化》(上海科技1986),《探索复杂性》(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 (上海译文1987),“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还有科学专著《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科学出版社,1986)等都在国内广为流传,这些著作一直在我国科学界和高校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国外评论说:他的光辉品格在于,他的科学思考容纳了哲学化的沉思,这使他显得与其他科学家有所不同,浑身散发着迷人的思想魅力。

由于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影响,在全世界赢了广泛称赞,他在许多国家一共获得了53个荣誉和称号,诸如: 日本的帝国日出奖章,俄罗斯的国际科学奖;瑞典科学院的阿列纽斯金奖,伦敦的皇家学会的拉姆福德金奖,巴黎的笛卡尔奖章;法国第三级荣誉勋位,意大利参议院总统奖章。普利高津是64个国家级的专业组织的成员,其中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担任过欧共体的特别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与发展世界委员会的荣誉成员等.  

众所周知,普利高津先生对中国人民及其科学文化的十分钟情和热情友好.他认为“中国文化是欧洲科学灵感的源泉。”他在《从混沌到有序》一书中指出: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他这么讲,并非是恭维中国人民,他心里藏着中国,认为“中国古老的东方智慧确实改变过欧洲人观察世界的思路”。1977年他从瑞士国王手里接过诺贝尔奖金时,为表示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他竟然把太极图亮展示给听众观看,对中国的钟情流露得淋漓尽致.

他怀着对中国人民深厚的感情多次来中国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并作大会主题讲演。他不愧是国际上一位非常爱才的 “伯乐”,对中国学者和学生非常友好和慷慨,他热情邀请了好多中国师生,包括郝柏林、方福康以及本人在内约有20-30名中国人去他领导的2所大学(比利时和美国)的科研中心访问、攻读博士学位和开展科研合作研究等。在他的两个科研中心和研究所访问,我每次看到他时,他总是面带笑容,谈话随和,和蔼可亲,既有大家风范,又有长者关爱。虽然他已经去世快10周年了,但是他永远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他的英容笑貌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我谨以此文对他表示衷心的记念。

普利高津教授每年在比利时与美国之间往还多次,指导科研所和中心工作。我发现:他一来,“中心”马上格外热闹,大家工作比以前紧张起来。特别是,他直接课题组,紧抓不放,连续作战,整天在他的办公室里不停讨论。跟他干活的中国的研究生反映,他是一直站在前沿探索,虽然研究课题风险很大,但是特别强调的是创新第一。因此,他敢于独树一帜,去探索世界上没有人走过的路,与时间赛跑,这点特别的突出。他即使离开了奥斯汀(德州大学),也经常不断地打电话来与课题组成员讨论工作和询问研究进展。按照我所知中,他是最勤奋而忘我工作的一为顶级大师。特别是,他在晚年长达多年的“重病”在身后,一直保持精神乐观,奋斗不止!

他是一位中国的伟大朋友,从科学教育发展和交流中,他对中国充满了深厚的友好感情,他那种执着追求科学的创新精神,永远是值得我们怀念的,他永远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光辉榜样!

普利高津教授不仅在国际科学-教育界,而且在国际社会领域,都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他从事的伟大事业及其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世界爱好和平和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心中,激励着大家在科学探索中不断前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6190-588789.html

上一篇:【诗一首】祝贺党的生日—兼贺香港回归15周年
下一篇:科普系列专博:向诺贝尔奖得主学习什么?(3) 向朱棣文教授学习
收藏 IP: 125.34.107.*| 热度|

19 蔣勁松 曾庆平 孙学军 唐常杰 王保魁 李本先 曾宇怀 左宋林 中国科大出版社 周涛 陈理 陈彬 丁邦平 惠小强 侯雄坡 王志平 黄荣 王恪铭 X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