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liyongy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qliyongyue 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稀土应用,特别是稀土永磁材料开发应用研究!

博文

对这段话深有感受!

已有 2714 次阅读 2012-6-19 16:5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对下面这段话,虽不同专业,但深有同感!

柴静:一百年前的领导干部

作者:柴静

来源:《锦绣》杂志20116月号

 

中国读书人一向瞧不起工匠,士大夫就算对建筑有点兴趣,也多只是把玩,对技术无记载,匠人间也全靠口耳相传。顾准说过,“中国有许多好工艺,却发展不到精密科学。中国没有唯理主义……中国有不成系统的经验主义,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技艺传统,这成不了‘主义’,只成了传统的因袭。”

  朱启钤分析得更明白,为什么官府也不记载这些技艺?“执笔写文件的人,一看术语艰深,比例数字都繁复,写到文件上怕上司诘问起来,自己说不清,干脆就都删汰了”。

  他举了个荒唐可笑的例子,大清会典中工程做法部分,只有薄薄几十页,怎么做到的?所有的数字都被改成“若干”二字。

  越这样,当官的越不懂,“一切实权落入算房样房之手”,想写多少写多少,“隐相欺瞒”。

  而读书人看不上这行当,对跟钱有关的事只觉得粗鄙。蔡元培说,自汉以后,最让人追摹的学者都只求道德学问,远离现实世界,董仲舒治《春秋》,三年不窥园;阳城读书集贤院,昼夜不出户,凡六年,“为人所艳称”。

  他把这种态度叫做“专己守残”。

  后果就是几乎没有文字性的建筑手册,到了朱启钤这儿,中世纪都城的现代化要从他开始了,但建设这件事,两手空空,无程序可循,没有典籍可以看。想找人问也不知问谁。

  他后来因公去欧洲,见人家“一艺一术,皆备图案,而新旧营建,悉有志书上”,才觉艺术传承的标准和价值何等重要。

  一半是志向,一半是所逼,他下决心“再求故书,博徴名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2651-583775.html

上一篇:最大的杀手?
下一篇:努力
收藏 IP: 221.12.51.*| 热度|

1 者仁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