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之名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lysky97 网络上虚假的东西很多,而此地尽可信其真实……

博文

中国乡村纪实图文:故乡已成追忆

已有 4165 次阅读 2012-5-5 00:02 |个人分类: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教育, 乡村, 故乡, 空心化

故乡已成追忆

 

/齐云龙

 

一、梦回故乡

多少次午夜梦回,都是旧忆,梦里我身在故乡;身在故乡时,却又有更多的辗转反侧、魂牵梦萦……

无论走过多少个城市,无论离她有多远,我们永远都无法忘却那一段岁月……

远离她的时候,她像磁场一样吸引着你内心的思念;又像那根线,紧紧牵着高飞的风筝。想起她的时候,内心里却又是思绪万千,百般沉重。

爱现实,却又怕面对现实——因为眼前的,已不是我梦中的故乡。小时候,故乡是那般静寂……无数个夏夜,当我躺在房顶上,一个人数星星或者看着那明亮的月亮想着天上的仙境时,没有人打扰……如今,这里灯火通明,车来车往,而时时经过的火车,让我每每都难以入梦,在梦里又无处可藏;小时候,村子北边的那条小河沟里还有小鱼游来游去——好像那时无忧无虑的我,如今,那里流淌着的是黑色发着怪味的水——我不知道那些污水来自何处又流向何方……

常常百感交集,想要写关于故乡的文字,却不知该如何起笔。看过了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后,感慨人世间的千年沧桑终只是漫长历史的一瞬间,当我试图以穿越时空的视角回望故乡时,那一切依然显得真实而生动……

思乡,是一种痛——当我写下这些文字并重新来读的时候,尤其会痛彻心扉……

 

二、故乡之“形”

 

这里位于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缘,河北省中部偏西,我们那座县城位于京津之翼、保石之间,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我出生的那个村子位于县城东约十几公里朔黄铁路紧依村北横贯东西。

   

村口外,朔黄铁路横亘,常常打破了小村原本的宁静,提醒着我们,历史的车轮正滚滚向前,一切都在变……

这个小村子,只有100多户,全村500多人。曾几何时,这里因手工精制的香油和芝麻酱物美价廉,买卖公道、童叟无欺而闻名方圆数十里。那一辈人常常推着自行车行走在周围各个村落之间,叫卖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磨香油,以至于这个小村子的富庶和信誉也广为流传。后来,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渐被工业化的制作模式击溃,小村辉煌不再。再后来,村里也试图集资建钢铁加工厂和淀粉加工厂,可惜最终都未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发展壮大……

如今,很多儿时的伙伴背井离乡远赴北京、天津、内蒙古、石家庄甚至海南打工。小村的人们大多依旧靠自己勤劳诚实的劳动而生,只是大多遵循着“以城市为中心”的原则,也有能闯荡的兄长在北京建了机床加工厂。很多靠读书走出去的同辈则已经扎根于北京、上海、福建以及本省远近……留守在家的乡亲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和养殖,种植的除了粮食,还有蔬菜大棚,种植樱桃西红柿、五彩椒等,也有的去邻村的奶牛场做工……

   几乎已忘却了村里过去的老房子是什么样子,偶尔看到某户人家搬迁后遗留旧房子的断瓦残垣,才能想起那低矮破旧的土坯房……

过去,村里的路总是坑洼不平,常常尘土飞扬。夏天下雨时,要么是泥泞不堪,要么如洪水奔流。记得那时放学时常要卷起裤管趟水而行,冬天,柴草乱堆、垃圾乱放,下雪后天暖时泥泞,天冷时又冻成沟壑……

2008年前后,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村里确立了创建“文明生态村”的目标。保定市人大常委会在创建规划上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还积极帮助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多方筹措资金超过15万元,专门用于全村建设。经过几年时间,现在村容村貌已经大为改观,今非昔比。

据统计,几年间,村内道路整修两千多米,硬化大小街道八千多平方米,栽种冬青、小檗、女贞和龙爪槐1.5万棵,对主要街道全部进行了粉刷,在大街两侧安装路灯,建起了一千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春节时,走进村里,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整洁的村容,笔直的水泥路贯通南北,路旁郁郁葱葱的冬青在阳光下青翠欲滴。村中央刚刚建起的广场宽敞整洁,广场四周有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等,成为大家休闲、娱乐的集中地,尤其春节期间更是热闹,偶尔会有敲锣打鼓扭秧歌的自发活动,吸引了不少人。

另外,村里开始盖起一座又一座二、三层小楼,一个个太阳能热水器架到了房顶。走进庭院,可以看到全乡统一消毒输送到户的自来水……

至于汽车、农用三轮车、电动车、摩托车、液晶电视等也日渐普及。

  

  

虽然不比夏天时两旁鲜花盛开的美景,冬天街道的整齐也透着一种美丽,春节期间,公路上时常会有汽车、电动车、摩托车穿梭来往不断……

 

 

一座座两、三层的楼房拔地而起,在阳光里那样光彩夺目,楹联中最常见的横批还是“家和万事兴”……

 

没有规划,必将会杂乱无章,虽然这样的标识在小村人看来无足轻重,也许意味着另一种更有条理的新生活的开始……

 

 

三、故乡之“神”

 

这一带,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由来已久。早在二、三十年代,国际著名教育家晏阳初先生曾在此进行长达十年之久的平民教育,创下了举世闻名的定县经验。或许是推行平民教育的影响,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非常高。另外,大家都看到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事实:哪家的孩子在名牌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好的工作,如今已经在北京买了房子……哪家的孩子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上海,哪家的孩子在福建做医生,工作不久就月薪上万……

因重视教育的观念以及现实利益的驱动,村民们无论家里条件是否富裕,都全力将孩子送到县城最好的学校去读书。我们那一届一起上学的十个人,有两个大学毕业后分别在市里和县里工作……有两个读了研究生分别去了上海和北京……

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得小村里的学校日渐衰落。因为村子太小,原来只到四年级的小学在新一轮合并中不复存在——虽然,那时,我们读学前班只能自己带着小板凳,读一二年级只能两个年级在一个教室里,我还是那么怀念,我那是那么爱我儿时的学校……如今,村里的孩子坐校车去乡里读幼儿园,骑自行车去邻村读小学,而中学大多是寄宿在县城里条件好的学校……

那一排教室,曾经给了我们无数欢乐,曾经培养出了很多个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而如今却显得低矮破旧,风雨飘摇……

 

忽如一夜春风来,这两年,小村子里接入宽带的电脑一下子就多了起来,现在上网的人家已经有十几户。也有富裕的人家纷纷在县城里买了房子,觉得那样可以更接近城里人的生活,更能分享在城里生活的便利和满足……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位和受更好的教育。

宗族制度的无形与小村落分布的有形相结合,使深深的道德观念在这个世风日下,满是假恶丑的世相中依然得以留存。乡邻的眼睛和嘴便为每个人都为身边的人建立着“道德档案”,好的品质会有口皆碑,而恶的行径也会被众口相传。因为经历过艰难的生活,所以乡村里生长的人们会更懂得靠自己的努力换取美好的生活,因为共同奋斗才能换取大的成功,所以他们没有市井之气,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狂傲无知,更懂得彼此尊重和合作……于是,这里民风较为朴实,村民也较为团结,极少有人会做恶。相比城市中阴暗的一面,这一切显得弥足珍贵。希望,当这里演变为另一种“城市”的时候,这种精神还会长存……

春节滚滚的归乡潮,常为生长的城市里的人们所不解或不屑——或许,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亲如手足的乡情是一种至为宝贵的凝聚力,可以成为未来变革的强大推动力……

 

四、故乡之未来

 

无论身在何处,内心总是难以割舍故土情,回到故乡,眼前的一切,让我不能不思索很久前的过去和更远的未来。

一年中能回家的次数少得可怜,每每经历了一路风尘,火车转汽车,还要走上二十分钟的路才能到家。而每当走在将要到家的那条小路上,望着近在咫尺的故乡,内心总是充满了感慨……

并没有衣锦还乡的冲动,我只是希望,故乡里饱经沧桑的父老乡亲都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都能够过得更有尊严,能够真心体会到幸福。如果幸福注定需要付出代价——我知道,他们都愿意做出应有的付出……

毋庸置疑,一切都在进步,但是“空心化”的趋势也是事实。初看到中国乡村“空心化”趋势的说法时,内心真得一紧!是呀,也许对故乡深深的感情,恰恰是因为远离她的缘故!“父母在,不远游”于如今却是身不由己,而内心却又深恐“子欲养而亲不待”。如今村子里的小孩子多在外求学,年轻人都“以城市为中心”,多在外定居或者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以老年人为主了,长此以往,村子只能渐沦为逢年过节时的短期集会之地。想到此,不得不痛心……

或许,几年后,集约化的经营或者“公司+农户”的模式会慢慢取代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期待新的科技能够快速把人们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故乡就像是火车上的乘客,随着历史滚滚的车轮飞快地向前去……

相比过去而言,更加富裕的农村,也开始拥有越来越强的购买力,更新升级已过时的消费品或购买时尚的消费品的巨大需求,或许正是拉动中国内需消费最为强大的力量,必定会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这是一个正在快速变革的时代,这里蕴含着的巨大能量,而这里是被很多人低估或忽略的地方……

每一天,都会是新的开始,我们常常无法预料明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只是知道,未来是那样充满了希望……

未来充满了蓬勃的朝气与希望,就如同那初升的红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68569-567184.html

上一篇:(七言)咏踏春
下一篇:博客亦如江湖
收藏 IP: 101.254.26.*| 热度|

3 李夜雨 谢玉江 杨晓虹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