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资产(CBE)受人们对国家形象认知的影响;
CBE对消费者的产品偏好有正面影响;
消费者产品偏好不受国家形象认知的直接影响。”
因为好久不写专业文章了,整天风花雪月不务正业,感觉非常需要谈点专业,恰好武老师讲的这个东西和俺的专业切近,于是便在评论里发表了一通言论,写好发上去又觉得意犹未尽很多话没说清楚,索性就再加几句话独立成为一篇文章。俺的评论是这样说的:
武老师,这个文章如果是2008年发表的话,那这个结论就毫无新鲜之感了。因为俺们研究广告营销和品牌传播的,至少早于他10年就在说这个观点了。俺在2001年出版的书里就谈过这个问题“品牌与情感偏好”。在这之前品牌专家大卫艾克提出“品牌认同”时候,就已经说起“产地(国家)认同”这个问题了。7年前俺的《整合营销传播:观念与方法》以及《关系创造价值: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向度》中,对这个问题都展开论述过。至于你后面说到的日本国家形象与产品形象这个问题,其实这在消费行为上很正常的,因为我们从开放之初,在产品和品牌上就是把日本作为“先进技术”“高质量”“严谨负责”看待的,由此形成了其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中国人对日本国家形象的不满,很大意义上不是建立在对其经济和技术、产品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民族意识的道德判断之上的。比如他侵略过我们杀过我们很多人因为“抗日”情绪,所以尽管它产品很好但很多人还是拒绝日系车。
其实我刚才还想举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这就好比我们都说希特勒是个坏人,但是我们都承认他具有某种超越性的天才和能力一样。不过武老师讲的是国家形象与期刊形象的正向关系问题,他说“我国的科学技术学术期刊要想在世界上成气候,既有期刊自身的品牌形象问题,又有整个中国期刊的国家品牌资产问题。假定中国人的论文中,有相当数量被发现是数据有问题的,或是有剽窃嫌疑,或是粗制滥造,则中国的国家形象就不佳,从而中国期刊就难以甚至无法形成丰厚的国家品牌资产。”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中国制造”问题,我在2009年12月曾有一篇博文论及此事,《中国制造:在广告与品牌认同之间》,其中说到:“在国家营销中建构国家品牌,同样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品牌法则,这就是“品牌认同”。一位领导同志最近说起自己德国考察的一个细节,去商店买东西时候,营业员会告诉他如果要买质量好的,那就买德国本国的,一般的可以买国外的(主要是中国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品牌认同,在品牌认同中有一点就是产品认同,而产品认同中有一个基本内容就涉及到产地认同。这就像我们说法国的时装、德国的机器、日本的电器、美国的电脑,因为产地认同可以增加我们对品牌的信任感。中国制造也一样,只有当中国制造本身可以形成晕轮效应时,中国品牌的认同才可能真正提升其附加值。”
武老师的评论回复是:“观点不新鲜,此文只是做了实证研究。”其实在营销广告界这个实证研究早就应该有的,不过对于俺来说这却正是弱项所在。俺是纯学文科出身的,不大会建立什么模型也不是很在行数据分析,俺的实证大都来自于以往的营销实战经历,以及对消费者的访谈和消费行为观察,也有一小部分实验。但是凭这些所得出的结论却早已在书里了,而且自己也坚信不疑。我在《整合营销传播:观念与方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一书中谈到品牌认同时说过:“5、品牌与产地相结合。产品的产地(或者生产国)往往对某种类型产品具有明显的形象暗示作用,比如中国丝绸、瑞士手表、法国香水、日本电器等。通常情况下,这些国家或者地方都是这些产品的发源地,或者是因为生产这些产品而出名。因此把品牌与生产地相结合,有利于大大提升产品的品质形象。举例说,内蒙因为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所以来自内蒙的产品,往往突出自己的产地特征,“伊力”“蒙牛”等是牛奶品牌,“鄂尔多斯”是羊绒衫品牌;如果宣扬自己是内蒙的电器,那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可见内蒙牛羊产品的产地效应远远大于家电。”在《关系创造价值》(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中谈及“消费者品牌偏好”时也介绍过“偏好建立”(Consumer Franchies-building-CFB)的促销概念,这个观点提出的更早(R. M.Prentice, “How to Split Your Marketing Funcds between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 Dollars, ” Advertising Age, January 10, 1977, pp41-44.),至少在1977年就已经被广告学家提及了,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我在《广告经营与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好像还专门谈到“品牌与情感偏好”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