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河流”词源面面观——东方之“大”与西方之“争”

已有 4659 次阅读 2012-3-13 12:37 |个人分类:语言文化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人, 东方, 外国人, 面面观

   从词源角度来考察,西方河流以竞争特色代代相传,中国水系以浩大气派世代著称。
   最近得知,中国人引以自豪的黄河、长江之“江”“河”乃至华夏水系的最早得名,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系出自外国人的手笔。
   下面摘录张洪明等2004年发表于《浙江大学学报》的论文《汉语河流词源考》摘要的片断:
   中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中国河流名称的分布具有区域特征:北方以称“河”为主,南方以称“江”为主,黄河、长江之间则有称“水”的。“北河南江”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江、河”词源如何?这一切成了汉藏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罗傑瑞、梅祖麟、桥本万太郎等学者为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假说。他们认为,“江、河”均非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而是分别借自南亚语和蒙古语。桥本万太郎还进一步假设,汉语是南岛语言和阿尔泰语言南北夹击的产物,而“江、河”名称的来源正是在基本词汇方面反映了这一南北推移过程。上述说法在汉藏语言学界似乎已成定谳。
   张洪明等提出新见解:上述假设中有关“江、河”词源的部分有违历史事实。梅祖麟和桥本万太郎都声称汉语中的“河”借自于蒙古语,这种假设主要建立在上古汉语中“河”的语音形式gal和蒙古语中“河”的语音形式rool的联系上,以及“河”所呈现的地理分布上。根据语言学、民族学、历史文献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材料,例如来自汉语词源的证据,来自蒙古语的反证,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十三经》、《国语》、《庄子》、《楚辞》、《战国策》等)的证明,以及“河”在中国历史地志中的分布以黄河为中心、分别向南和向北两边扩散的史实,证明“河”是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它的词源不是蒙古语,至于“河”在别的语言中的相对应的形式,很可能是受汉语的影响而产生的。
  张洪明等的观点建构于对“江”、“河”的洪大、宏大之意的考证。
  就我个人主观感觉而言,自尊的中国先贤可能不会采用外来词为黄河、长江命名的。我曾经撰写过短文“汉字是水做的骨肉——读《古汉语词义系统研究》有感”。《古汉语词义系统研究》作者宋永培先生发现(洪)水是《说文》乃至古汉字的基础,我套用贾宝玉先生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的说法,将宋先生的创见称为“汉字是水做的骨肉”。   
  张洪明先生的观点与宋永培先生汉字起源的“洪大”见解竟有不谋而合之处,令人赞叹。
  关于西方河流的得名,我们来看《环境流量界定与管理》一书最后一段文字的片断:
  或许应该从承认河流管理的历史问题充满着傲慢和冲突开始。实际上,“争夺”和“河流”具有相同的拉丁词根——rivalis,暗示着来自两岸的人们分享同一资源时不可避免产生冲突。
  河流与争夺!河流作为历史大幕的布景,有多少人类与人生的悲喜剧在中外历史长河中走马灯式地上演?得水者得天下、得雨者安天下,多少沧桑与故事在或则水波荡漾、或则静若止水的大地上流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0729-547262.html

上一篇:中国人的说不世纪——从世界的追随者到世界的引领者
下一篇:“失踪的碳汇”与“失踪的水汇”
收藏 IP: 58.240.140.*| 热度|

1 金小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