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那些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小——有多少WINDOWS,曾经被打开? 精选

已有 6747 次阅读 2012-2-27 08:04 |个人分类:青春年小|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时代, 操作系统, 电脑, 机房

《那些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少。。。》恐怕真的被自称狐仙的YC女侠扇光了,从此真的“找不回来”了。好在,那些“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小”却在时不时地在我的电脑上被敲打出来。刚才看到黄健博友的博文“图说WINDOWS演变史:1985-2012”【1】,忽然勾起了我对青年时代电脑使用的回忆。好在今天起得早,有时间把它写出来。

电脑这个词,我在1980年代上中学的时候听说过,甚至也听说过人机对弈、电脑一怒电死胜者的传奇故事,但那时从来没机会见识。记得高中时已经开设了一门简称“微机”的课程,课时不多,老师只是在黑板上讲了点儿BASIC编程,完全是纸上谈兵,我们既不知道数字是怎么INPUT的,更不晓得PRINT出来的是神马东西。其实当时学校是有计算机房的,听说里面有若干台电脑——“紫金II”,但普通学生却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木有。只是在高二的时候,曾经搞过一次计算机竞赛,班里有几个数学比较好的童鞋被选中去参赛,有机会在每天下午去机房练习编程,俺数学不算好,不幸没被选中,失去了和计算机“第一次亲密接触”的良机。那时候真后悔此前没让自己的数学足够强大。

真正有机会摸到电脑,已经是我们1990年读大二的时候了。那个秋季学期我们开设了一门《算法语言与程序设计》的课程,讲授的语言是BASICFORTRAN,最初依然是纸上谈兵的板书教学,后来有了些上机实习的机时。最初我们用的是学校计算中心的DPS-8中型机,据说很强大的——有10M的内存呢!所以,当时我们有机会每人坐在一个终端(一台绿色屏幕的单色显示器和一个键盘)前面调试程序,接受这台强大的中型机分时复用式的服务。每次上机时间是2节课(~110分钟)。不过,想当年俺们实在是太弱了,不但打字速度奇慢(记得那时候学校搞过打字大赛,是外语系和计算机系之间的PK,物理系都没资格去掺和),而且计算机程序编得漏洞百出,语法错误一大堆,加上英语也不强大,计算机专业词汇不大懂,所以系统报错了也老半天搞不清楚是啥意思,能调通一个程序还真是件难事。不幸的是我们最初使用的语言还是FORTRAN,所以感觉就更困难了。后来开始弄BASCI,稍微好了点儿,但上机实习课业快结束了。

要说我们这届学生还真幸运,当时系里得到了一笔钱(几万块),买了10Solar牌的PC兼容机,并以此为基础,在那个学期成立了物理系的学生计算机房。这个机房占用的空间是物理系力热实验室的一间平时不大用的套间,所以当时是由实验员张玮老师代管的。当时系里还做了一项很大的改革,安排我们这届的学生组织了一个管理委员去负责管理机房,于是一批计算机实力比较强悍(他们在中学多半用过紫金IIPC兼容机,有一定基础)、并有管理能力的同学很快走马上任,他们要在上机时段(下午和晚上)机房值班,负责计算机的维护。当时的这批计算机,价值约4000元(这其实也接近很多年以来兼容机的平均价位),有一个单色(黑白)显示器、两个360kB的软驱,操作系统用的是DOS(具体版本我记不清了),只有一台机器是带有硬盘的,管理员专用。软盘有两种牌子的,一种是万胜(被我们戏称为麦克斯韦),还有一种是印有1990年北京亚运会徽标的ACT,前者在当时的“电子一条街”——工农大路门市价位8.5元,后者大概是3.5元(这相当于我2天的饭费,所以只买了一张)。我们用这批计算机所干的事情,当然主要应该是调试程序,因为正在做力热实验,做些平均值、标准偏差之类的计算,所以可以编点儿这类程序。此外,还有些准娱乐的勾当,那就是利用计算机的喇叭奏乐,具体做法是用BASICAPLAY语句,把自己想演奏的歌曲对照着简谱的翻译成字符串敲打进去而已。当时也有纯娱乐的,例如不知道同学打哪儿搞来一个叫做《猫》的游戏玩。不过当时我很保守,只玩过一两次,以后就扬言坚决不玩游戏了。在同学中还是有高手的,他们已经在自学和使用其他的计算机语言了,例如PASCALC以及汇编语言等,编的程序也要高级些,例如有用PASCAL编程算N多位的圆周率的,更有用汇编编写游戏的——SNAKE。虽然当时世界上早已经有了WINDOWS等图形操作界面,当时初触电脑的我们还在为背诵DOS命令而纠结着。

要说我们这届学生的确幸运,一年半以后,系里又搞了10286微机,这回显示器已经升级到EGA级别的彩显了,而且每台计算机都有了个40MB的硬盘。不过使用机房的人数也在急剧增加,下一届本科生也要来使用了,原来的机房空间不够,所以就挪到了隔壁更大的481房间,管理委员会也扩充为两个年级。286是高新设备,当然不能随便玩儿,需要考试合格才能上机的,所以管理委员会的老蛇童鞋很认真地出了套考题,在3月的一个下午专门安排了一次考试。俺通过了这次考试,所以有机会用286微机了,当然我还继续玩着我的BASIC。此时身后已经有同学用汇编自己鼓捣些假冒伪劣的“病毒”,会在屏幕上显示一行“Your PC will bomb!”这样的恐吓字句了。这个阶段对计算机的应用不多,主要还是学习,其间只有真正的高手老蛇才用它编写了真正有用的程序【2】,用SmartWork绘制了一张双面PCB的图纸。WINDOWS,此时也只是在同学之间流传的一个似乎遥远的梦。。。。。。

我真正接触到WINDOWS操作系统,时间已经是1995年,那时我在读研究生,而且已经下实验室做论文了。当时的实验室里面有一台386兼容机,上面安装了WINDOWS3..1,也安装了WORD6.0和中文之星汉字输入软件,我当时的小导师每天经常会坐在那个计算机前打字。当时的WINDOWSWORD和中文之星的安装程序都是需要用一沓软盘才能存下的,安装一次相当不容易。这个时候,我开始试着用Qbasic编写实验成绩处理程序,后来开始用QuickBasic编写一些数据处理程序和接口程序。当时的计算机能力很差,打字速度也很慢,直到次年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当时实验室又买了2586微机),没有用纸书写而直接用计算机打字完成,才养成了不看键盘的盲打习惯。

以后,在不断版本翻新WINDOWS平台上,我们不但用上了更多重要的软件,而且一次次地触发了经典的扫雷游戏,翻翻扑克牌下了自己的赌注,听到了音乐,也看到了影像,走进了这个传说中的、曾经让我们无限神往的多媒体时代。

 

参考:

【1】       黄健:图说WINDOWS演变史:1985-201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771&do=blog&id=541657

【2】       吕喆:科研的开端(续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8036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541715.html

上一篇:动动,冻冻——没有速度的“速度滑冰”
下一篇:键盘轶事(外一则:“少”与“小”)
收藏 IP: 219.217.246.*| 热度|

35 刘庆丰 刘全慧 李伟钢 陈小润 李学宽 王涛 苏德辰 朱阮成 武夷山 李泳 肖重发 罗帆 刘洋 陈国文 鲍海飞 边媛媛 杨秀海 曹聪 汪梦雅 张光明 谢鑫 邵明飞 秦四清 张志东 郑祺 蒋继平 吉宗祥 赵美娣 陆俊茜 李宇斌 crossludo zhangcz07 zzjtcm xiaobaobao888 dulizhi95

发表评论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