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少。。。》恐怕真的被自称狐仙的YC女侠扇光了,从此真的“找不回来”了。好在,那些“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小”却在时不时地在我的电脑上被敲打出来。刚才看到黄健博友的博文“图说WINDOWS演变史:1985-2012”【1】,忽然勾起了我对青年时代电脑使用的回忆。好在今天起得早,有时间把它写出来。
电脑这个词,我在1980年代上中学的时候听说过,甚至也听说过人机对弈、电脑一怒电死胜者的传奇故事,但那时从来没机会见识。记得高中时已经开设了一门简称“微机”的课程,课时不多,老师只是在黑板上讲了点儿BASIC编程,完全是纸上谈兵,我们既不知道数字是怎么INPUT的,更不晓得PRINT出来的是神马东西。其实当时学校是有计算机房的,听说里面有若干台电脑——“紫金II”,但普通学生却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木有。只是在高二的时候,曾经搞过一次计算机竞赛,班里有几个数学比较好的童鞋被选中去参赛,有机会在每天下午去机房练习编程,俺数学不算好,不幸没被选中,失去了和计算机“第一次亲密接触”的良机。那时候真后悔此前没让自己的数学足够强大。
真正有机会摸到电脑,已经是我们1990年读大二的时候了。那个秋季学期我们开设了一门《算法语言与程序设计》的课程,讲授的语言是BASIC和FORTRAN,最初依然是纸上谈兵的板书教学,后来有了些上机实习的机时。最初我们用的是学校计算中心的DPS-8中型机,据说很强大的——有10M的内存呢!所以,当时我们有机会每人坐在一个终端(一台绿色屏幕的单色显示器和一个键盘)前面调试程序,接受这台强大的中型机分时复用式的服务。每次上机时间是2节课(~110分钟)。不过,想当年俺们实在是太弱了,不但打字速度奇慢(记得那时候学校搞过打字大赛,是外语系和计算机系之间的PK,物理系都没资格去掺和),而且计算机程序编得漏洞百出,语法错误一大堆,加上英语也不强大,计算机专业词汇不大懂,所以系统报错了也老半天搞不清楚是啥意思,能调通一个程序还真是件难事。不幸的是我们最初使用的语言还是FORTRAN,所以感觉就更困难了。后来开始弄BASCI,稍微好了点儿,但上机实习课业快结束了。
要说我们这届学生还真幸运,当时系里得到了一笔钱(几万块),买了10台Solar牌的PC兼容机,并以此为基础,在那个学期成立了物理系的学生计算机房。这个机房占用的空间是物理系力热实验室的一间平时不大用的套间,所以当时是由实验员张玮老师代管的。当时系里还做了一项很大的改革,安排我们这届的学生组织了一个管理委员去负责管理机房,于是一批计算机实力比较强悍(他们在中学多半用过紫金II或PC兼容机,有一定基础)、并有管理能力的同学很快走马上任,他们要在上机时段(下午和晚上)机房值班,负责计算机的维护。当时的这批计算机,价值约4000元(这其实也接近很多年以来兼容机的平均价位),有一个单色(黑白)显示器、两个360kB的软驱,操作系统用的是DOS(具体版本我记不清了),只有一台机器是带有硬盘的,管理员专用。软盘有两种牌子的,一种是万胜(被我们戏称为麦克斯韦),还有一种是印有1990年北京亚运会徽标的ACT,前者在当时的“电子一条街”——工农大路门市价位8.5元,后者大概是3.5元(这相当于我2天的饭费,所以只买了一张)。我们用这批计算机所干的事情,当然主要应该是调试程序,因为正在做力热实验,做些平均值、标准偏差之类的计算,所以可以编点儿这类程序。此外,还有些准娱乐的勾当,那就是利用计算机的喇叭奏乐,具体做法是用BASICA的PLAY语句,把自己想演奏的歌曲对照着简谱的翻译成字符串敲打进去而已。当时也有纯娱乐的,例如不知道同学打哪儿搞来一个叫做《猫》的游戏玩。不过当时我很保守,只玩过一两次,以后就扬言坚决不玩游戏了。在同学中还是有高手的,他们已经在自学和使用其他的计算机语言了,例如PASCAL、C以及汇编语言等,编的程序也要高级些,例如有用PASCAL编程算N多位的圆周率的,更有用汇编编写游戏的——SNAKE。虽然当时世界上早已经有了WINDOWS等图形操作界面,当时初触电脑的我们还在为背诵DOS命令而纠结着。
要说我们这届学生的确幸运,一年半以后,系里又搞了10台286微机,这回显示器已经升级到EGA级别的彩显了,而且每台计算机都有了个40MB的硬盘。不过使用机房的人数也在急剧增加,下一届本科生也要来使用了,原来的机房空间不够,所以就挪到了隔壁更大的481房间,管理委员会也扩充为两个年级。286是高新设备,当然不能随便玩儿,需要考试合格才能上机的,所以管理委员会的老蛇童鞋很认真地出了套考题,在3月的一个下午专门安排了一次考试。俺通过了这次考试,所以有机会用286微机了,当然我还继续玩着我的BASIC。此时身后已经有同学用汇编自己鼓捣些假冒伪劣的“病毒”,会在屏幕上显示一行“Your PC will bomb!”这样的恐吓字句了。这个阶段对计算机的应用不多,主要还是学习,其间只有真正的高手老蛇才用它编写了真正有用的程序【2】,用SmartWork绘制了一张双面PCB的图纸。WINDOWS,此时也只是在同学之间流传的一个似乎遥远的梦。。。。。。
我真正接触到WINDOWS操作系统,时间已经是1995年,那时我在读研究生,而且已经下实验室做论文了。当时的实验室里面有一台386兼容机,上面安装了WINDOWS3..1,也安装了WORD6.0和中文之星汉字输入软件,我当时的小导师每天经常会坐在那个计算机前打字。当时的WINDOWS、WORD和中文之星的安装程序都是需要用一沓软盘才能存下的,安装一次相当不容易。这个时候,我开始试着用Qbasic编写实验成绩处理程序,后来开始用QuickBasic编写一些数据处理程序和接口程序。当时的计算机能力很差,打字速度也很慢,直到次年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当时实验室又买了2台586微机),没有用纸书写而直接用计算机打字完成,才养成了不看键盘的盲打习惯。
以后,在不断版本翻新WINDOWS平台上,我们不但用上了更多重要的软件,而且一次次地触发了经典的扫雷游戏,翻翻扑克牌下了自己的赌注,听到了音乐,也看到了影像,走进了这个传说中的、曾经让我们无限神往的多媒体时代。
参考:
【1】 黄健:图说WINDOWS演变史:1985-201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771&do=blog&id=541657
【2】 吕喆:科研的开端(续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8036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