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owie

博文

最早的两份学术期刊:《学者周刊》和《哲学汇刊》 精选

已有 12406 次阅读 2012-2-25 15:3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期刊, 期刊出版, 学者周刊, 哲学汇刊

下周二要给学生讲课的主题是——学术期刊及其数字出版,在个人资料库中找到硕士时期的一门课程作业,题目是《最早的两份学术期刊》。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进入17世纪后,以书籍和通信为媒介的科学交流方式逐渐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和要求。由于新科学强调观察自然和科学实验,从而出现了这样的公式:一个观察实验的结果就等于一份出版物。图书这种出版物是不能胜任这个要求的,因为它不便及时发表实验和观察的结果,作者需累积若干研究成果之后才能考虑出版一本著作,并且科学著作的出版费时多、耗资大、效果极为有限。而当时的报纸主要用来报道时事,尚不能作为发表科学论著、传播学术信息的媒介。另外,虽然当时通行的学术通信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开性,但学术通信毕竟是一种非正式的交流方式,它要依靠通信双方的互相了解和真诚信任,以及公正客观地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然而当时很难做到这些,剽窃和抄袭是常见的现象。同时,还有更多的科学发现、有价值的学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发表而湮没。由于以图书和通信为主要交流媒介的学术交流已经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因此需要有一种新型出版物媒介来完成科学交流的使命。在这个时候,学术期刊应运而生,其标志便是1665年法国《学者周刊》和英国《哲学汇刊》的创办。

 

1. 《学者周刊》的创始过程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学术期刊是法国的《学者周刊》,该刊正式创办于166515日。1663年一位法国国王的历史学美茨纳得到特许状,获准出版一种科学/文学的类似后来期刊的出版物。他的计划保存在一份手书的文件里。美茨纳计划出版范围除政治外,还包括了当时有教养的人所感兴趣的考古学、文学艺术、科学、贸易等各个领域里的最新消息和动态。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这项计划最终没能实现。但是它被认为是最早有实物为证的有关建立科学期刊的计划。

16647月,一位法国学者在给荷兰的惠更斯的信中谈到:“法国最高法院的一位律师沙罗先生,希望在全欧洲建立通讯以求获知同政治一样多的有关科学的信息。他要我写信给你,请求你为此目的交换新的有关科学的动态消息”。后来知道这是沙罗为出版刊物收集相关资料。据文献记载,沙罗是一位不凡而又富有天才的人物,属于那个时候对于一切新奇事物感兴趣并热衷消除偏见的有识之士。他与巴黎的那群定期举行学术聚会的科学家有密切的联系,同是所谓的“无形学院”的成员。当时他雇佣了两名抄写员,将他阅读中感兴趣的和有用的东西抄录下来。由他分门别类地整理、编辑成集,并进行顺序排列,以方便查找。在从事这项活动中,他确信可以通过出版这些东西,使得公众也能获取这些有用的资料。另外,受当时的报纸的启发,他萌发了出版一种周刊的设想,并向有关部门呈送了这一计划并得到赞许。166488日,一份特许状准予沙罗出版《学者周刊》。经过一番准备,《学者周刊》于16641230日注册,第一期于166515日正式出版。到此,科学出版和交流史上的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创举终于得以实现,从此揭开了科学交流的崭新的一页。

第一期《学者周刊》共计20页,包括十篇文章和信件,并在“编者的话”中阐述了创刊的目的:(1)首先提供在欧洲出版的图书的目录及有用的信息;(2)刊载著名人物的补告,评述他们的工作和成就;(3)发表在物理、化学、解剖学方面的实验研究成果,并用以解释自然现象,报道有关艺术与科学的发现,有关天文及气象的观察和记录;(4)刊登有关民事和宗教法庭的重要文告、判决及大学的决议通告;(5)报道读者感兴趣的有关时事。沙罗表明该刊“是供那些认为阅读整本专著太费时费力的读者阅读的,同时它又是满足好奇心和方便获取知识的手段”。

《学者周刊》出版不久,即在欧洲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并为人知晓。然后就在《学者周刊》越来越有影响的时候,却因它的某些内容冒犯了权威当局,受到了来自宗教方面的严厉批评,结果在出刊3个月(第13期)之后就被查禁。沙罗的特许也被撤销。虽然第一份学术期刊在问世后不久就遭厄运,但它的出现已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前后3个月的出版已证实了它自身存在的价值,预示着学术期刊这一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事实上,不到一年,166614日《学者周刊》即由沙罗的原合作者伽罗瓦重新出版。伽罗瓦当时已是法国科学院的正式成员,随后由他负责出版该刊长达9年。此后该刊一直持续出版,成为遐迩闻名的科学周刊。到1816年更名为《科学家杂志》,一直出版到今天,现在它作为一流的文学杂志而享有盛名。

 

2. 《哲学汇刊》的创始过程

英国皇家学会是在1660年底成立的,在其成立后不久,首任会长莫雷就发现与各地学者的通信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在16618月写给荷兰的惠更斯的信里就表达了要出版一种类似期刊的出版物的想法。但是,当时学会忙于起草特许状,制定管理条理,所以筹备出版刊物的计划同样没能及时实施。16634月,亨利.奥尔登伯格就任皇家学会的秘书,接管了莫雷的大部分信件往来的事务。实际上,奥尔登伯格自此开始了同世界各地的学者、科学家们广泛通信联系。他与其中至少30人保持固定的通信联系,他们之间的通信是连续的,并逐步形成一个比较正式的通信网。奥尔登伯格成了学会的“信箱”,他负责在学会的会议上宣读收到的信件,并加以整理归类和给予回复。不久,鉴于这项活动的费时费力,奥尔登伯格建议成立一个负责通信的委员会。学会同意了他的请求,成立了一个有20人的通信委员会。

《学者周刊》的创办给英国皇家学会以直接的推动作用,促使他们将酝酿已久的设想付诸实践。16652月,莫雷写信给惠更斯,告诉他学会秘书奥尔登伯格将要创办一份学术期刊,这份刊物将避免像《学者周刊》那样因为内容而引起麻烦。“我们已经看到它的样本,并且也发现其中的内容确实有不妥的地方。你说的很对,这期刊很有用,如果它保证质量的话。奥尔登伯格给我们看了一份相似的计划草案,它准备创办一份以哲学内容为主的期刊,如果能实现,我们倒希望他尽快地创办这一期刊。在内容方面,他将不会涉及法律与神学事务,除了报道来自国外的哲学方面的资料外,他还将出版重要的科学实验报告”。很快,学会讨论了出版学会刊物的事宜。166531日,理事会决定:《哲学汇刊》由奥尔登伯格负责出版,如果他有足够的稿件,就在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出版,稿件由学会理事会根据特许状的许可范围审定,再由理事会指定会员复审。可见,《哲学汇刊》充分吸取了《学者周刊》的经验教训。

第一期《哲学汇刊》于166536日出版,共由16页纸,有“准予印刷”字样,在内容方面,有一篇奥尔登伯格撰写的导言。在导言中,奥尔登伯格清楚地表明这份学术期刊将致力于科学发现、知识经验的交流,改善和增进自然科学的研究。从第一期的目录中,可以看出奥尔登伯格为刊物征集的稿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物理、天文、地理、航海和医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突出的是实验和观察报告占据主体,另外还有3篇涉及对于科学仪器和技术发明的报道。这说明《哲学汇刊》是一份以观察和实验报告为主,内容广泛多样的纯科学期刊。

自创办后,奥尔登伯格一直全权负责《哲学汇刊》的出版工作,直到16777月他去世为止。在这期间,他共总出了136期,共12卷,并基本上是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出版,周期是罕见的准确稳定,这在当时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在他的编辑出版下,《哲学汇刊》的影响日益增大,在国外的科学人员中也十分畅销,他们中经常有人寄来自己的研究成果希望学会给予刊登出版。《哲学汇刊》也因此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科学出版物。奥尔登伯格去世后,《哲学汇刊》仍由学会的秘书负责出版,此后除了16761683年有过短暂的停刊之外,该刊一直持续出版到今天,成为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一份科学期刊。

 

3. 两刊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

考察《学者周刊》和《哲学汇刊》这两份学术期刊的创始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1)两者的创办都和自己国家的科学学会有密切的关系。《哲学汇刊》自不用说,《学者周刊》的创办者沙罗同当时法国科学院的科学家有密切的往来关系,而他的后继者则就是法国科学院的成员。(2)两者的创办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尽管《哲学汇刊》是以英国皇家学会的名义出版的,但同沙罗创办《学者周刊》一样,《哲学汇刊》的创办和发展更多的是来自于奥尔登伯格的个人努力。(3)两者的创办都与当时的学术通信有密切的关联。他们的创办者均通过学术通信与各地的学者保持广泛的联系,而刊物的创办又替代学术通信成为正式的学术交流渠道。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剖析,自创办以来,《学者周刊》和《哲学汇刊》各以自己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成为后来学术期刊两种发展主流的代表。

从沙罗创办《学者周刊》的宗旨就可以看出,该刊尚不能作为内容纯粹的科学出版物,它涉及宗教、政法及时事事务,实际上在出版的第一年的内容中就有1/3的文章是与科学无关的。后来在沙罗的后继者的重新出版下,该刊逐渐增加科学报道和科学论文的比重,并侧重报道欧洲各地著名科学家、科学团体的学术活动及研究工作,有关的报告特别是法国科学院的报告有所增加,并有一些著名学者利用该刊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因此,《学者周刊》逐渐成为一份以科学为主的期刊。如168155日的一期就是有关彗星的专刊。有意思的是,《学者周刊》经常转载《哲学汇刊》上的文章,就最初两年就一共转载了《哲学汇刊》上面的18篇文章。《学者周刊》尽管不是以学会名义出版的刊物,但它同各地的科学社团关系密切。它不仅是不同学会的会员,同时也是学会同一般读者之间进行科学交流的工具。它持续不断的刊行表明当时社会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和关注在不断增长,它的大众化办刊宗旨反映了一般读者普遍地有了解新科学的愿望。

《哲学汇刊》自创始起即致力于刊载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新科学方面的文章。它主要包括会员提交的论文和摘要,各方实验报告和观察报告。另外,它还特别侧重于刊载原始报告及有关的技术发明,因此,相对于《学者周刊》而言,它是一份以一次文献为主的内容纯粹的科学期刊。《哲学汇刊》在后来一直作为首要的科学期刊记录和报道了自然科学各方面的发展。从它里面可以发现科学史上的重要发现、理论学说以及同这些关联的重要的科学家。特别是17世纪后半叶到18世纪前半叶,英国正位居世界科学发展的中心,这更使得《哲学汇刊》具有十分显赫的地位。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艾特肯森教授在分析1675年到1975年期间的论文写作特点课题上,就以《哲学汇刊》为调研对象,对其每50年的论文抽样,进行相关的内容分析。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赫胥黎也曾经这么高度评价《哲学汇刊》:如果全世界除了《哲学汇刊》之外的所有书籍都毁之一旦,我们仍确有把握地说,自然科学的基础不会动摇,而且最近几个世纪以来的人类理智所取得一切伟大进展大部分将仍被记录保存下来,虽然他们也许并不完整。

美国文献学家克罗奈克在评述《学者周刊》和《哲学汇刊》的特点时说:与学术通信不断增长所形成的压力是期刊产生和发展的促成因素类似,图书自印刷术传入后的不断增长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刺激因素。这两种不同的因素导致了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刊物。前者以《哲学汇刊》为代表,主要刊载原始文献,学术通讯及讨论,科学进展报道,是为了完成学术通信不能胜任的科学交流重任而产生的。后者以《学者周刊》为代表,主要刊载有关图书的报道和评价,是书评性出版物,他们可以视为是图书日益增长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另外,同《学者周刊》不同,《哲学汇刊》在创始时就已经具备了现代期刊的形式。它的编排方式与今天的期刊相比差别不大,并且在它的第一卷里甚至出现了两个附加的索引,第一个类似现在的主题索引,第二个类似现在的分类索引。同时,它也已经具有良好的插图及说明,并有把这些与正文排在一起的趋势。至于与现代期刊明显不同的是它发表论文的样式,这其实是与当时的论文格式有关的,实际上具有今天这种形式的论文是在18世纪末才出现的。从整体上看,《哲学汇刊》已具有严谨的形式,加上它每月一期的出版周期,适宜于发表原始学术论文。因此也有人认为第一本名副其实的学术期刊应该是《哲学汇刊》。

不管怎样,《学者周刊》和《哲学汇刊》的创办为后来出版的学术期刊加以效法,并成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楷模。其中,《学者周刊》成为面向大众,内容广泛多样的综合性科学期刊的代表,而《哲学汇刊》则成为学术团体的标准出版物,是学术性、原始性科学期刊的典范。两刊问世后不久,在意大利、德国、荷兰、丹麦等国就相继出现了一批科学期刊,到17世纪末,大约有30多种科学期刊在欧洲各地出版发行,并且大多数的期刊深受《学者周刊》和《哲学汇刊》的影响。比如,意大利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直接仿效《学者周刊》的《罗马杂志》,德国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求索杂志》被认为是仿效《哲学汇刊》而出版的第一种医学期刊,等等。

 

参考文献

1Grattan Guinness.History of Science Journals: to be useful, and to the living? Annals of Science. 1977(34)

2Houghton,B.Scientific Periodicals: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Bingley,1975

3Kronick,D.A.A histo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Scarecrow Press,1962

4Meadows,A.J.Development of Science Publishing in Europe.Butterworths,1990

5Ornstein,M.The Role of Scientific Societies in the 17th centur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8

6Porter J R.The Scientific Journal:300th Anniversary.Bacteriological Review.1964(3)

7.郑淑芳.论科技期刊创始的历史背景.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p105-10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87369-541241.html

上一篇:喜欢傍晚时分的这条石子路:记牛津默顿街
下一篇:19世纪美国出版史上的两次纸皮书革命[李武编译]
收藏 IP: 222.67.130.*| 热度|

17 黄富强 许培扬 任胜利 朱志敏 曹聪 武夷山 邵明飞 肖文戈 黄晓磊 王守业 陈志刚 高英 张南希 王启云 徐耀 任翔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