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ming15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ming159 最简单的行囊能走最远的路,最合适的人需要最耐心的等待~

博文

为什么我们的实验室没有固定编制的实验员? 精选

已有 40925 次阅读 2012-2-24 01:53 |个人分类:我的思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招聘, 课题组, 教授, 实验室, 效率


最近我们实验室要招两个人做科研助理,老师说看我认不认识合适的人可以介绍过来。我当时认为这是件好事啊,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员应该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来的吧。我满口应了他,说我去找找看。

然后,我去学校的网站上看了一下,招聘的条件和薪酬待遇:

只有大的课题组才有招聘科研助理的资格,也就是你的工作环境一般都是“863”、“9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课题组。

招聘对象必须是具有全日制本科以及以上学历。工作岗位分为:项目研究岗位、实验(工程)技术岗位、基地管理岗位、科研辅助岗位四种。

工作环境还不错,再往下看就不懂了:

1.服务期限不超过3年,服务期满后原则上不再续聘。

2.科研助理的社会保险参保方式按武汉市规定执行。户口、档案根据其意愿,可放在学校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或生源地人才交流中心。

3.我再看了一下住房条件,跟研究生、博士一样住寝室。

至此,我终于看懂了,原来这个工作是没有固定职位编制的,其实就是个流动岗。关键是福利待遇加起来比去社会上找工作相差甚远。

然后,我去找到老师说,这样很难有人来的呀!除非本科毕业考研没考上,一边复习一边准备考研或者研究生、博士毕业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暂时在这里做一段时间,一边找工作找到了就离开差不多。谁也不可能长期这样做下去的,工资很少,基本上没有福利。而且学生好不容易熬到了毕业也要开始成家立业了,谁还住在几个人一间的寝室里面呀?最大的问题是,他在这里工作完全没有期待——如果你是在这里读书至少你还有个硕士、博士文凭的期待——完全不可能有谁能安心呆得住嘛...

老师说,学校的政策就是这样。

是的,学校发了个政策,文件第一句话就是:通过科研项目聘用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是国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高校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推进科技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契机。

后来跟我导师聊到这个问题,他说国内的实验室一般的实验员都是没有固定职位的,有也非常少。

我很是不解,我们在实验室做工作的就是靠技术吃饭的,专门搞技术的还能没饭碗?实验室发展和建立一个平台非常困难,一旦建立起来,让其工作稳定,就肯定需要专业的人员来维护的呀。

现在我们一般实验室平台的维护都是靠一届研究生教下一届研究生,一届一届往下传。每个学生做自己的课题,需要用到哪项技术了,就重新开始学习。

好像挺合理的,节省了资源,而且每个学生还能学到更多的技术。但是仔细想想却并非如此,而且在实际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实验平台不稳定。做实验,一个人的动手能力绝对是有天赋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快的从头把一个东西很快学得很好。有的人学得好,有的人学得差,使得这个平台出来的结果的好坏完全依靠所招学生的好坏。所以一直就摇摇摆摆,时好时坏。而且在这种一代一代往下传的模式下,只要出现一个不好的,后面的肯定就只会越来越差了,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整个课题组都在自我怀疑与摸索中一直这样持续着——裹足不前,迈不开大步子。

效率也低下。研究生、博士在这里学习做工作,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有东西都得从头学起,很多时间就都花在了技术的学习上了,很难去在某一领域做出前沿性的探索。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最多是个合格的技术员而不是称职的科研人才。

实验室有固定的实验员肯定是非常必要的。仪器有时候也是认人的,用熟悉了就能很好地懂得它,很细微的控制你也能够精确地体会到。就跟我们打羽毛球、乒乓球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型号的拍子,自己的拍子用起来就会顺手很多。

实验室的各个平台有了非常专业的人来维护,就能大大地能提高平台的稳定性和工作的效率。做科研,稳中求进最重要,不断地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能累计量变形成质变,做出开创性的工作。即使你读研期间对技术很感兴趣,有专业的人士的指导学起来也比较快,很快就能得到比较稳定可靠的结果。

其实,我也注意到国外实验室的一般比较完整的组成包括,领衔科学家(group leader)、科研人员(scientist)、研究生其中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graduate student、技术助理(technical assistant)、实验室管理人员(lab manager)和秘书(secretary)。而且很多的实验室scientist technical assistant 人数还差不多。

而我们国内大多的实验室的人员组成中好像都其他职位都可以是固定的,唯独没有固定编制的technical assistant,技术助理这个职位就由学生来兼职充当了。

这样的人员组成很不合理。你可以想象一下:研究生、博士读书期间也就三年、五年,各项技术都要从头学起。研究本来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实验室连稳定的技术平台都提供不了,完全飘忽不定的几年,没有基础谁敢大步的往前踏步子,挑战困难啊?都知难而退了,只希望早点毕业。

加上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公司反正觉得找个人过来都得重新培养起,专科、本科、硕士都差不多。

还有对于学生来说刀俎鱼肉式的补助制度,二十五六、二十七八了,有的对象也找好了、有的对象都还没找到,大多数还得靠家里资助读书。而那些毕业找了工作的同学一个个都自由潇洒,而且似乎期待还不差。而我们在这里二十几岁,人生最青春的年华都献给了实验室,自我价值却还没有得到任何体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不爽。

所以,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做出来的东西也就可想而知了。难怪有人说,中国几十年来全国搞生命科学的每年的成果全部加起来也顶不上美国西南医学研究中心或者哈佛大学等几个研究所和学校一年的成果。

这真的不能怪我们研究生啊!我们大多数都很努力,而且我们披星戴月复习考研一路披荆斩棘来到实验室,每个人都是想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花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的,肯定是不想过来偷懒的。至少我看到我们学校,每天八点起床、十一点回寝室,周末从来不休息的人大有人在。晚上十点以后突然活跃起来的路上,提个热水瓶走着讨论的全都是研究生和博士。

听我们一些从国外回来的师兄师姐说,美国的研究生大多数周末都是不去实验室的,而且很多连晚上都不去的。更何况,很多的华人学生在国外的实验室里面工作不一样做得非常漂亮吗?

我问我导师,那么为什么不给实验室的实验技术员固定职位,让他/她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他的一辈子呢?(我这里用的是“奉献”,肯定是奉献了,甚至可以说是牺牲,因为他为了让大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放弃了自己本可能更好的前途,停留在了这个技术活上,帮助大家。)

导师说,这是国家的政策,机构设置就是这样的,他也想像国外一样招几个专业的技术人员,让课题组有个稳定的实验平台,稳步前进。但是,这是他个人改变不了的。

那我们就应该问问,国家为什么要设置一个这样的架构了。或许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条件原因那时候是最合理的,但是现在明显不适应科研的发展了,是不是应该考虑改革了呢?

我们的国家现在每天在倡导自主创新,每次出国访问都想要外国卖给我们他们的核心技术。然后就谈,结果就是各种妥协。这里买一个那里买一个,回来一拼装,再换个外壳就说是自主创新了。但是总有露陷的时候,比如去年打雷的时候… …

国家真想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得从高等教育做起。高校、研究所和公司的实验室才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基础。应该推动改革,给各个实验室、研究所设置一个为探究真理的合理架构,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把真正负责任地培养自己的学生成为更有价值的人才当成教育的主要目标。从各个渠道,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福利和补助,让他们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最青春年华最有干劲的时候也让他们有一点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初体验,或者至少要有个好的期待。

每个研究生、博士,安安心心做好他们小领域里面的工作,让他们敢于开拓,乐于创新。然后国家整体上设计好,通过基金发放等方式,让各个领域内的相应的课题组,实验室的进展都在相应架构之内通力合作,整体上在各个方向上稳步前进,才有望做出有影响的工作和取得大的进步。不然永远是小打小闹,自娱自乐,博导们带这一大批老师和学生天天花着纳税人的钱,天知道他做的事什么时候能在哪个细枝末节上起到毫末的作用。

纳税人很多时候也想表达一下他们的心声,只是他们的声音往往非常小,也没有地方能常说。所以憋急了有时候就只好用一点比较简单粗暴的词汇来引起大家的注意了,比如:“砖家”、“叫兽”等。其实他们并不是想来说老师、教授们一些什么坏话,因为他们的孩子还都在老师们底下学习呢。

他们很想表达一个意愿:我们辛苦工作,纳税,你们才能申请到更多的基金。我们勤俭节约攒点钱,然后把独生子女也送到学校去学习。我们还会努力挣钱送他们上研究生、博士。但是我们希望你们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带着我们的孩子们所做的工作,不上书架,最好就能上货架——上货架,利当代,上书架利千秋万代。

不说了,来看看德国MDC一个课题组的效率,看他们的工作够我们全中国所有的相关课题组全部加起来做上多少年吧!

课题组人员组成:研究生很少,还有一个华人(裔)学生

最近发表的文章:从09年至今,全是cell 系列,还有两篇第一作者都是华人(裔)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7699-540775.html

上一篇:情人节,说说跳舞
下一篇:现在的迷惘,是为了最终不再迷惘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139 曹聪 戴德昌 刘艳红 高英 吕喆 逄焕东 胡健波 边一 施泽明 于锋 刘博洋 谢鑫 边媛媛 印大中 李光强 武夷山 张波 梁建华 许培扬 李新亮 王喜军 郭保华 陈元印 陈威华 郭文炎 肖重发 高雪涛 徐耀 王进征 叶立 李灿 牛文鑫 王宏图 刘文 张龙 黄伟 李林 鲍海飞 廖德华 李孔斋 汤治国 祁鲁 朱志敏 刘向军 吴松芳 马磊 许晨光 吴炬 程和平 黄理 龚鹏飞 葛兆斌 秦四清 武强 张西磊 宋晓伟 滕达达 刘光波 曹凯 孔梅 金小伟 朱永青 张勇洪 刘洪 冯大诚 陈忠彪 杨辉 黄有松 陈洪波 张杨 孙大元 邵明飞 陈森林 杨晓虹 曹贺贺 柳东阳 汪俊卿 郭梁 侯雄坡 褚海亮 杨洪强 熊李虎 刘用生 张亮生 韩世清 桂耀荣 张彦 王琛柱 李伟钢 张焱 吴景鹏 艾志营 高志宇 谢娟 何金华 金杏妹 唐久英 窦亚琪 刘洋 陈儒军 赵鹏 林单 马省伟 齐云龙 范旭辉 hangzhou spider gw0205 xiaohait ycjyf zhouguanghui zhangcz07 wangyueyun scienceak47 keen3 srrs lingling101 zhaoyitunp frake dwkang hansx crossludo neilchau xqhuang jlx1969 宋逸人 dreamworld zck89 vangue hood haoye htli hanglingxia shxlss zywang ahsys gezi gyryyy qmm030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31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