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u1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yu111

博文

人类文化的生物学基础: 达尔文进化论在人类中的应用 II

已有 4464 次阅读 2012-1-8 02:18 |个人分类:文化生物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化, 基因, 进化论, 人种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IBM联合研究分析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20万个人的线粒体 DNA。得出一个结论:现代人类最早的来源是非洲,人类共享一个非洲母亲。大约6万年前,这些在非洲居住的人迁移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方分别独立进化和分化成现在的人:现代人(AMH: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

 

6万年和人类的进化的400-3000万年相比,是很短暂的时间。人类基因的自然突变和自然选择在这短短的6万年间,不太可能造成很大的区别。线粒体的DNA分析也告诉我们不同人种之间的DNA没有太大的区别。

 

可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各民族的人有这么大的区别?这6万年间发生了什么,让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各地的人种有这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没有DNA的区别做基础?不同人种之间的区别是怎么造成的?

 

我们可以猜想一下:不管现代人类最早是不是来自于非洲(这要看当时的地球地理结构是什么样的。如果当时只有非洲这一块绿洲能够有生物存在,那人类来自于非洲这一个地区是必然的。)后来人类迁移到不同到地域后,在不同的地域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进化的阶段(大约6万年)。在这个6万年间,由于地域的隔离和交通的不便,人类相对独立的进化还是让不同地域的人有了比较大的差别。这就是造成我们今天不同国家和种族之间的人的区别的基础。

 

问题是这个差别到底是多大?体现在什么地方?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文化的)?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

 

1、线粒体DNA的进化和其它管生理和心理的基因的进化还不是一回事。这要看环境对DNA的选择。线粒体是所有动物生存所必须的,环境对线粒体DNA的选择对迁移到不同地域的人类可能差别不大,所以我们今天根据线粒体DNA是不能把人类进行分类的。管基本智商IQ的基因可能也是和线粒体DNA类似,都是人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的基因,所以也没有大的差别。

 

2、环境对迁移到各地的人的肤色有选择。非洲地区的环境对黑色人种有优势,所以我们看到生活在非洲地域的都是黑色人种。我们今天也能够根据肤色把人类进行分类。所以从肤色上我们上可以把人类进行分类的,而其这种分类有DNA为基础的支持。从肤色来说,我们可以说人类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种。(是一个species, 但不是一个race,是亚种)。类似的,从身高和体格上也可以把人进行分类。

 

3、人类在从非洲迁移到各个地域以后是如何变化、演化、进化的?当年在非洲的Homo erectus可能已经不是一种人,已经分群。(虽然那时的线粒体DNA差别不大。不知道人和大猩猩线粒体 DNA之间的差别有多大。)群与群之间已经有区别。而后的迁移是以群为基础的。这种群之间的差别在后来的进化中被进一步扩大。这6万年间,DNA本身的突变积累的变化可能不是很大。而交配的选择和形式,群种之间的杀戮、群种内部的排异,可能是造成群与群之间的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就是人为的选择比自然的选择起了一个更大的作用。

 

4、人类线粒体DNA的分析和人类考古学家的发现不一致。考古学家发现的古猿和人猿化石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类似乎是平行发展的。可是对现代人DNA的分析却说是现代人来自一个地方。那么,原来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不同的猿人去了哪里?是不是被非洲来的现代人灭种了?这里,人的文化是不是在人种的进化中再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这种分析出发,我们就要分析人在择偶上选择的是什么,排斥的是什么。人对相貌的选择(包括皮肤)、对性格的选择、对竞争力的选择、对工作态度的选择等等,最终就导致了今天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的不同的人。

 

推论:相同相貌和性格的人组成了人群(民族),这个人群产生了一个适合这个人群的文化,这个人群的文化选择和滋养了这种人,排斥了其它的人。这个方式的循环造成了今天的民族和国家。

 

问题是这个相貌和性格的基础是不是基因?从同卵双胞胎研究的结果看,应该是。所以,不同的基因决定不同的相貌和性格,不同的相貌和性格组成了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群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所以,基因决定文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6037-526879.html

上一篇: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写在2012年元旦
下一篇:跑的越远越聪明?人种的进化和文化的发展
收藏 IP: 108.7.22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0 2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