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不是自然界中有杂木, 而上人有杂念

已有 4080 次阅读 2007-7-29 22:19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

不是自然界中有杂木, 而上人有杂念
蒋高明 本文载《新京报》 2005年4月25日A3版

        据4月21日《新京报》报道,香山公园以清理“杂木”为由,对香山公园黄栌灌丛中的构树、荆条、酸枣等所谓杂木进行杀伐。

        先是圆明园对“山”包上的灌木与草本植物以清理垃圾为由进行清理(4月12日新京报),现又出现了香山公园对本地植物的一次“大清剿”。此风不止,我们担心北京的自然生态会因某些人的错误行动而变得面目俱非。

        自然界中本无杂木杂草,有的只是人脑子里的“杂”念。人们可以将不喜欢的东西统统冠以“杂物”除之而后快,殊不知这些“杂”的植物恰恰是自然群落中的正常成分,它们是在长期的生态演化中适应了本地气候的,是城市的当然“主人”。我们不但不能清除它们,还要请它们回来,这样才能够建设生态的北京。北京园林局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将本地种的种植比例定位在50%以上,这样看来,消除本地种的做法就与政府提倡的生态城市建设精神格格不入。实际上,黄栌群落是原始植被经人为破坏后自然形成的,原始群落应为松栎混交林。目前的黄栌群落只要长期封育,不加人工干涉,会向原始群落逐步演替。而荆条、酸枣、构树(构树喜欢土厚而养分好的地方,贫瘠的地方不分布)等恰为黄栌灌丛中的正常成分,除之不得。自然界中的植物怎样组合、怎样发展,是有其固定规律的,这个规律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给自然群落强加上人的意志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有人喜欢红,就有人喜欢绿,如果谁有权力就来干涉一把,那么,植物群落只有持续退化的份儿,最终形成不了自然群落。试想为什么深山老林里的森林长的浓密而美丽呢?就是因为那里远离人为干扰的缘故。某城市一直看不到整齐而粗大的行道树,究其原因,原来是换一届领导就换一茬行道树的缘故——后来的领导不喜欢上一届领导喜欢的树种,索性全部换了。倒霉的是那个城市里的居民,他们始终看不到长大的行道树,那个城市当然为后代们也留不下古树。

        清理杂木,本意是为着黄栌长得更好,但除了景观上增加了人工痕迹、降低了自然群落的观赏价值外,在生态上对黄栌并不是呵护而是破坏。本来黄栌与那些“杂木杂草”是相依为命的,共同抵抗病虫害、抵抗养分贫瘠、抵抗干旱、甚至抵抗火灾,而清理了其他物种后,单一的黄栌灌丛就暴露在上述自然灾害面前,变得非常容易受攻击。除了对灾害抵抗能力的降低外,养分循环也会因群落中正常成分的消失而打断平衡。单一物种组成的群落是生态学上的“绿色荒漠”;物种多样性降低导致群落稳定性降低,这些都是生态学上的常识。另外从景观上看,荆条、酸枣、构树等秋天也会变黄或变红,加上槭树、臭椿等,与黄栌的红叶相映成趣。如果只盛下黄栌,那种美肯定是凄凉的。

        香山公园和圆明园目前暴露的违背生态规律的做法,和前段时间十三陵将好端端的柿树“断头改造”(文见3月27日中国青年报), 这些粗暴干涉植物正常生长的做法,发生在科学文化、生态文化昌明的首都北京,非常耐人寻味。

        上述三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至少暴露了管理者生态学常识方面的先天不足。但这并不奇怪,因为每个管理者并一定都学过生态学。然而,在决策过程中,离开生态专家指导和公众监督,一意孤行,就不能原谅了。尤其因了某种利益关系,牺牲公众的生态环境而达到个人的目的,就不是原谅与不原谅的问题,而是触动法律的事情了。我们强烈呼吁,上述发生在北京的连续三次生态破坏事件能够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造成的重大影响要向老百姓有个说法。否则人人明知故犯,北京离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依然差得远哩。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5039.html

上一篇:灌木和本地树木不是“垃圾”
下一篇:循环经济从何处入手?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2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