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从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系列活动看“五度” 精选

已有 3216 次阅读 2011-10-26 20:0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家

不论是娱乐记者还是科学新闻记者,想必都知道新闻报道追求的“五度”,即广度,角度,深度,高度和速度。只有具备这“五度”,才会是一篇精彩的新闻报道。而作为科学传播工作人员,我们在做科普和科学传播的时候,也应该时刻把“五度”作为一个标杆,并从“五度”出发来开展相关工作,我相信如果我们做到了“五度”,我们的科学传播工作一定会有优秀的建树。

作为2011年中国科协的一个品牌项目,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系列活动为科学家和媒体搭建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也在必要的时间地点发出了科学共同体理性的声音,我想可以从“五度”来分析下这个系列活动。

所谓科学传播的广度我认为就是科学传播人员能够旁征博引,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通过一个点就可以引发出一系列的科学话题。有时候我们的科学新闻记者关注的只是一个知识点,而我们的专家如果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就可以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从而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在开展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系列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专家可以把很多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对于某些数据信手拈来,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广度是对科学传播工作人员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充分了解本领域的全貌,才能有发言权,也才能使自己的话语获得更多的认同。因为我们的使命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如果我们没有广阔的知识面,那么我们就很难给广大公众提供足够的知识。

而角度则是说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法,而我们的目的则是以适宜的方法把他们传递给最需要的人,而不是灌输或者漫天撒网。同样对于某个科学话题或者事件,我们关注的可能只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角度,比如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更多的公众关心的是核辐射的扩散以及是否会威胁到自身的健康,因而也就有了“抢盐”事件的发生。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的专家或者媒体从说服公众的角度开展科学传播,我想其效果肯定不会如预期的那么好,如果有效果的话。但是如果我们通过科学的数据来展示核辐射的范围,食盐对核辐射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传播,其效果应该是较为明显的。在危机或者不确定性很强的境况下,我们的公众往往不关心专家的说法,也不关心冷冰冰的数据,而是从自身的经验来进行判定,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成为普通公众的一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应急科普的作用。有时候在应急事件发生后,科普出现失语的现象,也和角度选取的不对有一定关系。

如果说广度是横向的,那么深度就一定是纵向的。真正的专家能够把一个话题阐述的从薄到厚,更重要的是要能把它阐述的从厚到薄。我们需要的不是充满学术词汇的演讲和陈述,更不是有华丽辞藻而内容空洞的说辞,作为普通公众最需要的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的语言阐释清楚。而这背后则是深度在发挥作用,只有具有一定的深度,才能进出自由,高屋建瓴。而对于科学媒体来说,我们的记者大多很难找到丰富的材料对某个科学话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而这个时候我们的专家就需要把一个科学事件背后的科学问题挖出来,并像解剖麻雀一样一一描述和阐释。这样媒体们才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进而把这些兴趣点串联起来传播给广大公众。虽然当今是媒体为王的时代,但是媒体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对科学话题进行深入的发掘和研究。比如我们将核辐射,我们不仅应该了解核辐射发生原因,表现,潜在危险,如何规避等问题,我们还要关注如何和平利用核能,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正确地看待核能。

而高度则是说我们要高瞻远瞩。专家之说以为专家,而不是砖家,教授之所以为教授,而非叫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一定的高度,能够有前瞻性,并对愿景能够进行很好地规划。但是专家和教授能够看的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对于某些复杂的或者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可以用通俗的话三言两语就能阐述清楚,这也就是高度的含义吧。有时候我们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另外的话却是管中窥豹,这也是高度不同的问题吧。在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系列活动中,我们的一些专家确实从一定的高度对科学话题进行了阐释和描述。他们不仅说明了这些科学话题的表象,科学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更对这些科学现象和科学话题高屋建瓴地进行了展开。而作为科学媒体也从一定的高度对这些科学现象和科学话题进行了报道。但是在把握高度的同时还要把握适度的问题,否则会出现高处不胜寒的问题。科学家站的太高,媒体会不知所措,而如果媒体站的太高,那么我们的公众也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

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这句话我们经常见到或者听到。而对于科学报道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也十分受用。这也就是速度的问题,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价值所在,只有最具时效性的报道才能获得更多的读者群,也才能更多地获得读者的忠诚度。而速度在应急科普中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不止一次的现实让我们意识到广大公众越是在焦躁、不安等情况下,对科学知识的渴求越强烈。而这个时候也正是应急科普最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因为在这个时候开展科学普及效果是最明显的。而对于媒体来说,第一时间获得翔实的科学报道是他们的生存之道,而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及时开展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系列活动则实现了这一目的,让媒体第一事件掌握科学话题的相关知识,更把这些第一事件传递给了广大公众。关注核能,安全,健康就是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第一时间开展的活动,实现了应急科普的速度。

总之,科学传播活动应该做到“五度”,有广度才会有视野,有角度才会有目标群体,有深度才会有内涵,有高度才会有远景和宏观的把握,有速度才会有效果。但是过犹不及,所谓增一分则过长,减一分则过短,主要问题还是一个适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五度”就像是一个圆周上五个弧度相同的点,而适度也是圆心。只有广度,角度,深度,高度和速度的完美结合,并把握好适度,才是好的科学传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8002-501330.html

上一篇:我们到底少了什么?
下一篇: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能缺少科学文化
收藏 IP: 1.203.46.*| 热度|

4 刘洋 张玉秀 黄晓磊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