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汇》杂志社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zgdushu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博文

解密——抢盐风波

已有 6689 次阅读 2011-10-6 13:06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日本, 群体事件, 从众, 防辐射, 放射性元素

    2011年3月10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震后随后引发了核电站的爆炸,核泄漏了。紧随着核物质泄漏的消息传出,在日本临近国家,如韩国,中国等地出现了抢盐的风波,原因是碘盐里面含的一种放射性元素I131对核起到一定的抵御作用。人们疯抢食用盐,还有人囤积居奇,一度导致各大超市缺货。那么,怎么来理解这种事后想来甚是荒唐的抢盐风波呢?笔者认为可以主要从从众和群体心理学的两个理论来对此事件、此类现象予以分析。
    一.背景
    2011年3月10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震后随后引发了核电站的爆炸,核泄漏了。紧随着核物质泄漏的消息传出,迅速引起了临近国家人们的恐慌,并对此做出反应。最开始,是在东南沿海流传食用碘盐可以防辐射,大家不明就里地久跟随着大流陷入了抢盐风波里面。超市,便利商店的碘盐一下子全脱销了,大家排着长队疯狂地抢盐,几十袋几十袋往家里扛,最多的囤积了6吨盐。不仅仅是距离日本很近的山东等地,就连武汉,湖南,广东的茂名,盐都被抢光了•••
    二.原因分析
 1.从众分析
    我们注意到,抢盐风波开始于“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这样一个“盐谣言”。事后我们针对这个谣言本身的可信度进行分析,碘盐并不能够预防辐射。那么,当时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不顾一切地要去抢盐呢?笔者认为当时的多数人们并没有去调查碘盐是否可以预防辐射,而是看见大家都在买,就跟着一起买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从众心理在作怪。
    从众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社会影响的一种主要形式。金盛华(1)认为从众,指的是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中国俗语里有一句话叫“随大流”,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个人生活在社会的某个情境当中,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来自自己生活的外部环境的压力,所作出的回应是一种适应该情境的行为。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他所需要从各个交往对象那里接收信息,无论这个人多么聪明博学,都不可能脱离外部的信息提供环境。尤其在面对紧急事件时,由于知识,眼界等的缺乏,一般的公众无法做出理性明智的判断,他所具有的多是有限的理性,此时,他就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来帮助他进行判断,以此做出反应。
如这次抢盐风波中,民众在面对核辐射对生命构成威胁的这个突发事件面前,突然之间没有了主意,恰好在这时,有人传出“食用碘盐可以预防辐射”的消息,对于公众来说,不管这个消息是真是假,这就是根救命的稻草,因为总算是提供了一种应急措施,使自己对此能够有所反应。
    公众抢盐,不是一种真实的从众,它更多的是一种权宜性的从众。时间紧急,事件紧急,群众心里不太可能有清晰的意识来判断碘盐防辐射是不是真的行得通。大家都在抢盐,都在相信,如果碘盐理论是真的,那我不去抢,那最后我的生命会不会受到威胁呢?那么,我权且相信它更可靠一些,但是心里不一定百分百地认同了它。这是一种典型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中国民众心理。
     前面也提到,一般公众由于知识,经验等有限,他就必须要接收很多的外界信息来补充自己的应对措施不足的缺陷,他常常会将外界环境作为自己的缺陷补足的一个参照体系。因为人是群体性的动物,他不是独居的,因此,当他面对突发事件慌了阵脚而无法做出理性判断时,他会观察身边的人。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多数人的选择就会成为他的选择。因为他相信,多数人的选择是对的的机率非常大。而且相对来说,个人是很害怕独自承担风险的,跟着大家的行动即使错了,也有大多数人一起承担选择的后果。民众出于这样的动机,就会选择跟风,这是在信息掌握不多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的事情。
这一次大规模的从众是有其发生条件的。第一,群体的规模。这次抢盐风波的主体参与者,遍及几个国家,韩国,尤其是人口大国中国。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做的事情,让人不相信也难啊,其规模无形中增加了可信度。其次,是事情的紧急性。抢盐风波是紧接着核辐射风波而来的,在当时,民众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理性思考,因为关系到生命安全,迟缓一点也许就是生命的代价了。第三,个人的特质。抢盐风波中的大多数,是普通的老百姓,而知识分子,专家等则表现理智,多数没有参与其中。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导致了多数人在面对谣言的时候,失去了理智,不能够自己破解谣言。

 2•群体分析
     最通常意义上,群体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多个个体。(2)群体的规模可大可小。现在谈的是基于心理学意义上的一个群体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无形的一种状态存在,在个体聚集到群体之后,就会或多或少受群体意志的影响甚至是支配。抢盐风波的主题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而且它更多地偏向于一个心理群体。它是由于突发的核辐射事件在短时间内形成的,也许群体的成员并没有事先商量好要加入这个群体,但是,事实证明,大家基于相同的考量在心理上有了共识。
这个群体是一个异质性群体,它的构成人员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职业等。成千上万的个体因为核辐射危机而获得心理意义上的群体特质,这种群体是不稳定的,一旦这个危机过去,这个群体也就随之解散了。
勒庞认为,群体是缺乏理性的,它不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即使组成集体的个人智商水平不低。一群高智商的人做出的决定有时候并不比一个普通人来得高明,因为他在群体内部所动用的也不过是普通人的智商。所以在举国上下构成这么一个群体时,严密地逻辑并不比一句简单的总结显得卓有成效。群体更相信简单的“事实”,那就是“碘盐可以预防辐射”,而不愿意去听那些专家们的长篇大论。
     当我们发达的媒体使大家仿佛就在眼前时,谣言发生了感染作用。我们随时随地知道其他人都在做什么,大家都在抢购食盐,所以自己也被感染进入这个情景,跟着群体一起行动了。

3.其他分析
    除了以上提到的从众和群体的主要原因外,还有其他的原因。
     第三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使得人们不相信权威。抢盐风波发生后,政府部门出来辟谣,澄清食用盐并不能够预防核辐射,二是中国多是陆地盐,不需要担心吃到受到核污染的海盐,三是我们的食用盐储备很丰富,没有断货。但是谣言没有马上被破除,抢盐仍然持续了一段时间。
    近年来,各种公共事件发生后被搬上银幕,媒体的炒作,放大,强化,而有些相关部门缺乏敏锐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处理,或者说处理不够妥当,信息不能及时公开,使得公共事件一次又一次成为民众发泄不满的一个爆发口。有些相关部门的做法让公众感到心寒,于是,不信任的机制开始建立,权威开始失去民众基础。如果我们的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的话,下一次,不知道又是什么抢购风波了。
     第四个重要原因是,许多人过怕了资源稀缺的日子,所以对于稀缺物件的需求是很依赖的。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大家听到盐缺货的消息,更加会去抢购,因为如果没有了盐,百姓的生活就真的是缺少滋味了。对稀缺物品的渴望,尤其是这种物品关系到切身生活,这种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管背后还有什么原因,终其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必须要回归到理性。越是进入到一个复杂的社会,民众可被钻的空子就越发被显露出来,而这些空子越来越被放大,进而被利用,人们的无知显露出来了,脆弱被显露出来了,一种物质世界无法填补的空白撞疼了我们,我们应该要反思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只有靠我们每一代人的努力,如果垮掉了一代或者几代人,这个断层将是一个民族的灾难了。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乐湘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68700-493790.html

上一篇:谈勇气
下一篇:谁为小悦悦买单?
收藏 IP: 222.20.7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