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ng--与岁月成正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ing 普世无关我,孤心送远行。月眠风滞两栏凭,莫道惯于长夜数兰清。

博文

缺失的关怀 精选

已有 5498 次阅读 2007-7-22 13:57 |个人分类:评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是所谓五千年文明的大国,在师生关系上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道德沉淀。在科教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导师与学生变成老板与打工仔的说法尘嚣于世,使得除开幽默之外存在一份无奈和苦涩

虽然自古以来师傅徒弟关系本来就掺杂着说不清理还乱的酸甜苦涩,徒弟为师傅做事打工也没有什么叫人郁闷之处,但是现代文明社会应该扬弃那些个人利益方面的纠缠,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揭开师生关系新的一页。遗憾的是,我们的现状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科学网多位博客名主提出的各种高见卓识深刻地揭示了师生关系回归复古的各类原因。我再马后放炮,针对一个现实的背景来说明缺失的关怀是其中一个原因,也许还是重要的原因。

大学中,老师与学生本应该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开始建立较为密切的教学与人文关系。由此,在大学四年那个“漫长”时期,老师不仅得以给予学生知识的启迪,更能够在人文和科学研究方面给予深切而又是日常性的关怀,从而在学生们的大学生涯中建立起渐变的走向社会的过渡桥梁。

这一桥梁在过去十几年变得稀少而脆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来自于中国大多数稍微有些知名度的大学都开始在扩充和扩招的疯狂竞赛中建立自己的远离本部的新校区。这些大学几乎所有本科新生都入住新校区,与教师成功地实现了“时空”的分离,从而开始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上山下乡”的大学生活。基本说来,这些新校区没有办法建立深厚的科研与文化机制,缺乏人文环境,缺乏大学的精神核心---老师---的深刻参与。老师们乘坐校车上完课后即开始与学生分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鲜少得到老师的人文和科学关怀。

虽然很多大学在新校区重建各自大学精神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但是注定其效果不会很好。虽然有些大学也鼓励本科生开始科学研究的启蒙与初级训练,但是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其效果也是有限的。

个大学如果没有方便的日常的通道来连接老师和学生在各个层次上的关系,待到学生到了四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再与老师“亲密”接触已经迟了。因为在过去的四年,学生已经在各方面基本成型了其为人做事的方法和观念。

这种新校区导致的关怀缺失也许是隐形的、不明确的,其后果也并没有得到合理合适的评估。但是,这种评估是必要和重要的,因为这种关怀缺失对大学精神和内涵的打击是无形却无处不在的。当一个大学的学生缺乏这种人文的关怀,在一般意义上我们可能难以奢望学生与老师有融洽的关系;缺乏这种人文的关怀,学生们成长起来后,新的一茬学生就会双倍缺失这人文的关怀。

我不能十分肯定这种关怀的缺失是不是真的会对今天的师生关系有负面的影响,但是我想起来很寒冷的感觉却是真切的、没有疑义的。



导师与学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15-4804.html

上一篇:物理人生(14)--兰花三式
下一篇:物理人生(15)--同学们该加油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