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到14日,带两个学生去兰州,第一次参加鸟类学大会。我自己最早接触鸟类学或者说最初观鸟,源于2000年春季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赵欣如老师的学院路公选课鸟类环志与保护。当时国内的观鸟还刚刚起步,我也算作较早的一批,想想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后来研究生就读选择了兽类,鸟类也就随之告一段落,但那几年打下的观鸟基础还在。博士毕业来到南京,再想做大型兽类是有点难度,于是又重新改回鸟类。好在鸟兽不分家,而且行为学研究的方法都一样,无非就是研究对象的切换而已。三年来,鸟类研究也有了一些基础和数据,比如青藏铁路鸟类资源及鸟类对人类的适应,比如丹顶鹤的越冬警戒策略,比如丝光椋鸟的繁殖行为等,于是便有了此次兰州之行。我们带去了两个报告,一个是翠鸟论坛学生的报告,关于丝光椋鸟和灰椋鸟的繁殖行为差异,一个是我们三年来在盐城监测丹顶鹤的报告,关于丹顶鹤的越冬警戒策略。
8月7-8日,是翠鸟论坛的日子。关于翠鸟论坛,是早有耳闻,而参加则是第一次。这是一个中国青年鸟类学者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的平台,最初由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院士、浙江大学丁平教授等组织发起,而后几乎每一年都会举办一届,到今年已经是第七届。参加论坛的人也越来越多,兰州大学这次安排了一个中等大小的会议室,或许低估了我们青年学者的力量,会议室几乎被挤爆,一个六七十人的会议室几乎挤下了一百四五十人。报告的内容很丰富,有微观的,比如遗传多样性,有宏观的,比如生境评价,也有中等尺度的,比如行为特征。一天半的时间,三四十个报告,都听下来,确实有点辛苦,但这也说明了鸟类研究的澎湃发展。会后评选了金翠鸟、银翠鸟以及优秀报告奖,姜学雷、王蓉蓉的报告丝光椋鸟与灰椋鸟的繁殖行为差异,获得了优秀报告奖。还不错,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初步掌握了同域分布下两种椋鸟的繁殖基本参数,而且还发现了一些新现象,这就为我们明后几年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8日,是鸟类学会代表正式报到的第一天。新老面孔一起出现,呵呵,老朋友相谈甚欢,新朋友也点头致意。这次会议规模或许是近几年的新高,翠鸟论坛的学生代表就超过了一百二三,再加上正式代表,应该是有三百人的规模。9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偌大的飞云报告厅,济济一堂。主席台就坐的,有东北林大马建章院士,有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院士,有鸟类学会理事长刘廼发教授、鸟类学会秘书长张正旺教授等。与会的还有台湾鸟类学家刘晓如研究员、东北师大的高玮教授、武汉大学卢欣教授、中科院动物所雷富民研究员、孙悦华研究员、浙江大学的丁平教授等等,国内做鸟类学研究的几乎全都到齐。
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都安排了三四个大会报告,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雷富民研究员关于禽流感的研究进展,以及卢欣教授关于地山雀合作繁殖报告。前者结合分子遗传学手段,大量采样,将迁徙鸟类与禽流感的关系研究的相当清晰透彻,这应该也是目前我国将微观的分子遗传学手段与宏观的生态学现象结合最为成功的研究案例,雷老师由此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较高声誉。后者则是较为典型的纯行为学研究,研究对象为我国特有的地山雀,地点选在了青藏高原,不同生境下、不同资源条件下,动物会采取不同的采食或繁殖行为对策。七八年的数据积累,才有了现如今地山雀的研究现状。卢老师的研究,引领了国内合作繁殖的热潮,国内其他几个学校继武汉大学之后也开始了合作繁殖的研究。
专题报告会分为三个,我主要参加了以生活史、行为生态为主题的第一专题。另外两个分别以应用保护和遗传生理为主题。我在10日上午介绍了丹顶鹤的越冬警戒策略。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其一是丹顶鹤的越冬种群动态。丹顶鹤越冬种群的下降已经是既定事实,而我们连续三年的监测显示,更严重的是其年龄结构也在变化,幼体所占的比例也在急剧下降。其二是影响丹顶鹤警戒的年龄、群体及人类干扰因素,这是发表在BC上的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其三是丹顶鹤的警戒同步性,我们期望能够获得在不同人类干扰下,丹顶鹤的同步性差异。这是投到Plos one上的一篇文章,应该最近就能收到接受与否的意见。其实关于鹤类的报告还有几个,但都被分在不同的会场,我倒觉得有必要将鹤类研究搞一个专题会场,这样交流的效果会更好。
大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所以我们再10日晚上,相聚了十余人,到黄河边上赏日落,打沙排,玩扑克。相谈甚欢。
会后,多数人选择了敦煌游。旅途有很多不如意,比如火车晚点、旅游团报价过高等等,但这些都被同行的愉快交流冲淡了。是啊,或许会后考察不在于考察,而在于创造一个自由的充分的交流空间。现在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游敦煌莫高窟,不是爬沙山看月牙泉,而是火车上几个老友的聊天扑克。嗯,看来以后学术研讨会的会后考察是要多参加一些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7430-478608.html
上一篇:
入行以来收到的最快最好最爽的审稿意见下一篇:
基金没中,plos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