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经费的支持对于研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课题近年来越来越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拿课题,轻视结题
这个就不要展开了。怎么判断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呢?拿结题成果重新评审一次,回溯当年是否值得立项?意义有多大?属于什么级别的课题?
第二,对课题重视的程度远远超过真正的科研产出
课题充其量是个中间成果,甚至根本与成果无关,它仅仅是科研条件的一种说明。课题完成后,真正的科研产出是论文、专利、研究报告等等。
但是,当今的科技评价,无论是职称,还是大学排名,还是学科评价,科研课题都被提高到一个极高的高度,尤其是国家级课题。不是说不重视课题指标,而是要客观对待。
这样,实际在进行科技评价时,某种程度上会出现重复计算。比如,课题是一项指标,论文是另一项指标,但论文实际上是课题的成果。
第三,课题级别的评价体系本质上存在严重缺陷
中国的科研课题,本着谁出钱,谁立项的原则。国家自科、国家社科自然是国家级课题,省级科技厅资助的自然是省级课题,企业资助的当然是横向课题。几乎所有的评价体系,都认为国家课题一定优于部省级课题。其实,大部分也许是这样,但具体到某个课题,某个学科,情况会大有不同,不见得省级课题就弱于国家级课题。至于人文社科研究,国家与省级课题水平高低的区分度就更小了。
第四,不一定没有课题就出不了一流成果
这个科学网上已经有很多讨论,不展开了。
我倒认为,在科技评价中,要更重视最终成果,当然也不是说不重视课题指标。科技评价一是宏观评价,二是微观评价。宏观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科、大学、科研院所等,要适当降低课题的权重。微观评价主要评价科技人员,比如职称。尤其在微观评价中,我的感觉对课题的重视程度要降低,至少不能作为评选教授的硬性指标吧。
欢迎科学网博主们讨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5 1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