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既没接到科学网编辑的邀请,又没收到“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投稿信件,常常在科学网闲逛,也看到不少选登博文,可谓异彩纷呈、百家争鸣,惹得心中痒痒的,加之混迹科学院也有几个年头,更激发了写点东西的念头。
不知不觉混迹中国科学院系统已经三年有余,由最初的懵懂,到进一步深入了解,可以说每位年轻科院人都是伴随着科学院壮大而成长的。中科院建立了二段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每年都有上万名硕(博)士研究生要到北京中科院研究生院(也有个别研究所到成都、广州、上海分院学习的)集中学习一年专业课(第一段),第二年再回各个研究所做论文(第二段)。
对于这种二段式培养模式,众说纷纭,赞赏者有,批评者亦有。好不好,要客观评价。旁观者清,作为亲身经历着应当最有发言权,下面就介绍一下对二两段式培养的看法。
首先,二段式培养模式发挥了研究生院和中国科技大学在学位课培养方面的优势。怎么说呢众所周知,中科院下辖100多个研究所(台、站、园),分散于全国各地,就规模而言,有的大有的小,要是研究生都呆在各个培养单位学习的话,可能会出现空间乃至师资队伍不足的现象,要是都配备所需课程的师资,又会造成机构臃肿,资源浪费,加之有些单位属于同一个学部,研究生都会学习某些相同或相近课程,集中起来(第一段),就会化解上述各自为政资源不足的矛盾。而且大家集中学习,可以互相交流,不仅增加友谊,还能促进学术交流,扩展视野;还可以自由旁听喜欢的课程增大知识面,拓展了思路,对回所后开展研究很有帮助。
其次,在北京学习(第一段)的优势在于资源得天独厚、机会提供更多。除了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外,哪一个能与北京比?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不仅有与各个研究所对应的学院,有一大批知名学者和图书资料,还有国家图书馆、国家科学图书馆,资料一应俱全,不仅如此,中科院还与北大、清华等北京数十名高校有着馆际互借的协议,在京区学习,更方便快捷的获取一线资源,其他地方无可比拟。此外,每年都不时有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外国政要来科学院讲学(报告)、演讲,广大的研究生都有到现场(直播)的机会。虽说,现在网络很发达,完全可以通过视频做到同步收看,可以做到虚拟课堂,但互联网发展到了今天,也无法将纸质或现场授课取代。不身临现场,是不会看到老布什被问及中日关系美国态度时的尴尬(2006年12月14日老布什在北京出席了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并发表演讲。),不在北京,普通学生去人民大会堂现场听路甬祥原子讲科学的价值与精神的机会就会很渺茫。不在北京,也无法聆听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关于全球化——增强的机遇与挑战的言论,更无法与朱棣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等科学巨奖近距离接触。北京学习,既有资源又有机会,还能参与,得天独厚。
再次,二段式培养也发挥了研究所在学术前沿进行科学研究的优势。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授课的老师,既有本部的专职老师(来自研究生院下属的各个学院),也有来自研究所的研究员、院士,这些老师来自研究一线,能将最新研究领域某些进展、理念带到教学当中。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通过与授课老师的互动,达到教学相长,不仅加深专业知识认识,还能了解研究所的科研进展,这对回所开展研究很有帮助。此外,中科院研究生院还开设了夏季学期课程,专门邀请各个研究机构乃至海内外的知名学者来讲学,有的论述某一学科发展、有的讲授交叉学科,这些学术带头人将国内外新的研究热点引入课堂,这是一场场科学盛会,是站在世界的视角,引领研究生跨入科学殿堂。学在中国科学院,是背向中国,面向世界,两段式培养模式更大程度发挥了学术前沿的引领作用。
当然,任何模式都不是完美的,两段式培养模式也不例外。除了像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声学所、物理所等京区研究所离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园区、中关村园区)较近,便于研究生在研一阶段就能进入课题研究外,其它研究所,尤其是远离北京的,学生要“耽误”一年的动手时间,对于硕士(三年制)而言,时间就会显得有些仓促。相比大学就不一样了,在大学,实行教学研究一体化,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做实验,这也许是其被诟病的原因。但瑕不掩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于器”,经过一年的系统的学习,不仅掌握了专业课知识,还能在京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实现部分资料调研、文献收集、实验筹划工作,初步绘制研究蓝图,在回所后,开展实验,就会得心应手。
二段式培养模式既发挥了研究生院和中国科技大学在学位课培养方面的优势,也发挥了研究所在学术前沿进行科学研究的优势;保证了培养质量;调动了研究生院、科大和各个研究所的积极性;研究生在第一阶段学习基础课程、开阔科研视野;第二阶段在完善论文工作,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研究生得到全面发展。二段式培养研究生是受益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31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