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也谈国际会议上让研究生作大会报告 精选

已有 7800 次阅读 2008-11-17 16:59 |个人分类:心有所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网博主陈安博士写了一篇《在国际会议上让硕士生做“大会报告”——夸夸大胆的我》(见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039),引发了一些讨论,赞成和反对的意见都有。陈安博士在回复留言的时候说:“看来这个做法还是有一些争议。”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学术会议(国际会议也好,国内会议也好)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论文的主要贡献者才有资格到会议上作报告,越是重要的贡献者越有资格。至于大会报告,则要看论文的质量是否达到了较高的要求,而不是看论文作者的身份。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作者的身份如何,只要其论文质量达到了大会报告的水准,不管作者是博导还是硕士生,作大会报告都是没有问题的。作为会议组织者,能够不受作者身份限制而根据论文质量安排硕士生作大会报告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和导师合作完成了论文,这类情况通常是导师把关、学生做具体工作的。到了开学术会议的时候,老师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去参加学术会议,并代表他们在会议上报告其论文的研究成果。导师可能与会,也可能不与会。学生注册了会议,而且在会议日程上,论文的报告人就是学生的名字。这种做法也无可非议。作为导师,利用一切机会提携自己的学生,是应该的。
 
本人今年回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结果碰到了第三类情况。会议特邀了一些国内的著名学者与会,并作大会报告。在会议日程上,可以看到报告人的名字(都是著名学者)和他们要报告的论文题目。但是,等到报告的时候,与会者才被告知,由于某某教授太忙,难以分身,改由其学生代为作大会报告。一个会议上,如果发生这类情况一次,尚可以理解。但我参加的这个会议,类似情况发生了4、5次。替这些学者作报告的学生,有的是他们论文的第二作者,有的连作者都不是。学生在作报告的时候,主要是按照事先准备的PPT讲一通完事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窘迫一些。
 
诚然,让学生代替自己做国际会议的大会报告,对于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锤炼学生的报告技能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作为会议代表,我还是期望能够聆听那些著名学者的演讲。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会者是冲着那些著名教授来的,他们希望能够听到著名教授的演讲,并有机会跟教授们作面对面的交流。等到他们看到讲台上站着的不是教授而是作为教授代表的学生的时候,心里难免有落空之感。因此,我主张,第三类学生作大会报告的情形,应该尽量避免。
(2008年11月17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485-47156.html

上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回顾(旧文重贴)
下一篇:全球化环境下后发国家产业进步的三段论
收藏 IP: .*| 热度|

2 唐凌峰 唐小卿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