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遭遇学术权威的压制
“人之初,性自私”,在整个人类科学史上,代表“过去时”或“现在时”的学术权威排挤、压制代表“未来时”的新生力量的现象数不胜数,这种现象并非某国科学界所独有。不少大家都熟悉的科学巨匠均曾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来自权威的压制,比如孟德尔、普朗克、法拉第、欧姆、亚当斯、阿贝尔、玻尔等。科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主要来自学术权威的打压与抵制,更有甚者是遭致来自恩师的压制,像法拉第、康托尔等。学术权威为什么要压制新生代?当遭遇学术权威的压制,新生代又当如何应对?
学术权威们有意或无意压制“小人物”的举动有着多样化的原因:
(一)保守心理
这种心理在科学界较为普遍,每个“官科”都或多或少具备这种心理,包括普通科学家在内的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在无意扮演阻挠新生事物的角色。特别突出的是,在经典信息学、数学等领域,科学家们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他们心性保守,注重维护科学的“纯洁性”,喜欢俱乐部式的玩法,集体拒绝陌生人染指他们的世袭领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阿贝尔。19世纪20年代,挪威青年阿贝尔创立了阿贝尔积分,解决了法国著名数学家勒让德苦苦思索40年未曾解决的命题,但他得不到数学权威们的支持。在这些权威们看来,像阿贝尔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怎能闯进他们的世袭领地,他们必然将阿贝尔的发现打入冷宫。
(二)妒忌心理
有些学术权威压制和排挤他人主要出自妒忌心理,他们学术创造高峰期已过,无法继续创造领衔潮流的新成果,但他们又见不得别人与之平起平坐或超过自己。法拉第曾有10年时间不得不离开自己擅长的电磁学领域,主要原因就是恩师哈维的妒忌所致。
(三)变态心理
牛顿就心理变态。牛顿因自幼生长环境而性格上颇为偏激自负,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若有人触犯了他,必会遭至倾力报复,甚至不惜利用学术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压制。事实上,不少人都因为成长经历有挫,从小人物变为某领域的权威后,曾经遭受压制的心理阴影无法抹去,一旦从媳妇熬成婆后就便把媳妇往死里整,从中享受报复的快感。一个例子就是赫尔姆霍茨。当他还是小媳妇之时,第一篇能量守恒的论文被老资格的主编波根道夫退回。正因为有此经历,当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于1878年向慕尼黑大学提交博士论文时,已经熬成婆的赫尔姆霍茨对普朗克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新思想加以反对、嘲笑与抵制。另一个例子就是乔治.康托尔。康托尔是集合论的创始人,但在他提出集合论之后,其恩师克罗内克却用极其刻薄的语言侮辱康托尔长达10年之久,使得康托尔的学术论文无法发表,在柏林的大学里找不到任何教职。可怜的康托尔身体受到极大的摧残,精神失常,在精神病院中孤独地死去。用常理无法揣测克罗内克的作为,只能用心理变态来归纳克罗内克的所作所为。
(四)捍卫科学信仰
玻尔是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是量子力学的一代宗师。但在玻尔还是小媳妇的时候,曾求助提出过光量子的爱因斯坦为之助阵。然而,令玻尔意想不到的是,不但没有得到爱因斯坦的助阵,反而遭到了爱因斯坦凌厉的攻势。多年以后,甚至在全世界物理学家投身于量子力学、爱因斯坦成为“孤家寡人”之后,老爱对玻尔的责难依然没有停止。
在爱因斯坦的科学信仰中,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确定性的。玻尔的不确定理论直接冲击了爱因斯坦的科学信仰。身为当时物理学领袖的爱因斯坦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攻击新生代的玻尔,其原因就是捍卫自己的科学信仰。爱因斯坦对玻尔说:“我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玻尔回敬道:“上帝掷不掷骰子,不关你的事。”不难理解,捍卫信仰之战,通常也是不遗余力的。
(五)结束语
对于个体而言,当遭受权威压制时,奋起抗争是必要的。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要是真的死掐起来,who怕who还真是说不准。毕竟,如今的学术环境已大不同于历史上的环境,一个权威即使想压制一个人,也不可能将被压制者的方方面面都压死。在杂志多如牛毛的如今,一个权威不可能像历史上那样控制本领域的所有杂志,至少您可以在低IF杂志上发表您的新学术观点。只要您的学术观点真的有科学价值,终会获得后人的认可,毕竟在名不见经传的杂志上发表的学术成果最后获得诺贝尔奖已不再是个例。
总体而言,面对学术权威对新生事物的打压,时间可能是最好、甚至是唯一的抗衡策略。曾遭受权威压制的普朗克提出过著名的、令后人戏称的“普朗克原理”——“新的科学理论不是靠通过说服反对者而获胜的,它最后的胜利是由于反对者们终于死去而赞同它的年轻一代成长起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