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yizhang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yizhang6

博文

家乡的历史

已有 4015 次阅读 2011-7-23 13:3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历史, 家乡

    这个星期大伯给我发了几封邮件,附件里是他整理的与老家有关的史料和考证,包括“《竹坑张氏宗祠对联》赏析”、“《下圹老祠堂对联》赏析”、“竹坑张氏宗祠“贡元牌匾”的说明”等。
    大伯在老家读小学中学,赶在文革前考上了大学,之后在武汉读书,成家立业。退休以后也留在武汉,带孙子,看书,锻炼身体。在我看来,大伯非常聪明,记忆力出奇的好。先学物理,后来转向了经济学和哲学。主要的工作是教学。虽然他是教授,但他跟我谈话的时候,总是喜欢以自己为反面教材,告诫我要瞄准目标、集中精神、不要轻易转方向、遇见困难时要坚持等等。很显然,他的修养超出了我所接触过的其他教授的平均水平。
    大伯很关心家乡的事情,几乎每年都要回一趟老家,除了探望亲人,就是看看老朋友,看看老风景。他最近积极参与编写老家—竹坑村—的历史,也可以从令一个侧面看出他对家乡的热爱。据说,大伯就这件事情与我老爸交流过。我老爸反应比较冷淡,认为往事不堪回首,没什么可写的。大伯跟我说:可以理解。
    爸爸没有大伯那么幸运,他要考大学的时候,文革来了。幸运的是,爸爸和妈妈都没有向命运低头,在家乡分别当上了民办教师和赤脚医生。文革以后,通过学习考试,慢慢都转证了。我们一家在老家生活了很多年,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搬到了镇上;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搬到了县城。如果打折一算,我们家也是中产阶级,我们三兄弟也都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我非常感谢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逼着我们干农活。拔草、放牛、锄草、晒谷、割禾、打禾、犁田,不断升级。我哥哥比较幸运,都做到了,而我没有尝试过犁田。我们吃的总是最好的。所以“劳其筋骨,养其体肤”可以归结为咱家的教育宗旨之一。除此以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爸爸反复不倦地对我们说:一定要好好读书,要靠自己,这个地方穷山恶水,不要抱任何幻想。
    我出生那一年,文革刚结束。我还记得,大概在我三四岁的时候,与几个小伙伴玩得兴起,口里喊着刚学回来的新词句“三人抬,四人帮”。外婆和妈妈立刻过来冲过来捂住我的嘴,把我狠狠地训斥了一番。从童年的一些小事,可以看出大人们对刚过去的那一场运动的余惊。
    大伯的努力记录历史与爸爸的往事不堪回首其实也没有太大的矛盾。他们所强调的时间段不一样。文化的文明部分就如一花瓶,完好的时候,你说它值多少钱,它就值多少钱;一旦被打碎了,不但不值钱,还得倒贴垃圾处理费。而保护这个文明部分的,至少需要三大护法:历史的审判、法律的审判和道德的审判。
    大伯希望能捡回一些碎片,看看是否可以通过这些碎片反射出一些过去的色彩。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主流的书籍这能记载冰山一角。中国的每一个村落,就如我们的竹坑村,都可能蕴藏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故事,以及从那里折射出来的令人拍案叫绝的智慧。关键是,我们的心还有没有足够的容量去承载。
    写博客码字不容易。搞完这一篇,我也想休息一下了。祝诸位玩得好,多出无厘头博文,供俺欣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6720-467603.html

上一篇:能量与寿命(线虫,几句话,配图)
下一篇:科学地打苍蝇
收藏 IP: 71.194.230.*| 热度|

20 武夷山 刘庆丰 肖重发 李学宽 丁甜 苗元华 丛远新 赵明 孔晓飞 张彦斌 李宇斌 高莉 王伟 汪梦雅 刘立 郭桅 杨正瓴 刘波 曹广福 xiaxiaoxue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