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gnuis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gnuist 致力于气候科学研究,求实创新.

博文

我的博客情怀

已有 3516 次阅读 2011-6-3 22:00 |个人分类:科学散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客, style

   年初我曾写过博文《论读书》,此文一出,颇受网友好评。尽管此文被科学网推荐为精选博文,但其点击率并不算高,与同网的博友们相比,大有相形见拙之感,不想近来在某网站读到一篇博文,竟然有网友提出“60岁以上还湊什么热闹”的观点,顿觉老脸发烧,心跳加快。这却是反映出当今部分年轻学者的某种心态,更多地确也反映出一种社会的心态:即是说,那些“行将就木之学者们”不必掺和各种社会活动了!其实,在我看来,此生未免过于“狂妄”了一点。

就以笔者的体会而言,开博四年来, 尽管我写的博文很少,仅有140多篇,且点击率并不高,但我确实感受到博客的无穷魅力。 如今, 博客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说实在的,我尤其欣赏我所开博的科学网空间。因为在这里, 绝大多数网友都是学术界的朋友,尽管我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未谋面, 但我深切地感到他们的知识水准和人文修养不同于一般受众。我由衷地感到:科学网,这一平台犹如一座大学校。它可以令人向往地在科学与人文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博客,最初是英文blog的译音,其原意为Web Log的缩写Blog即"网络日志"之意,而Blogger(博客)则是中国人在网上称之为博客用户的博主。其实 blog应该就是一个网页而已,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被博主们张贴在自己的博客空间的文章,其内容和目的各有不同。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 blog可以通过与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而更广更快地向所有网友传播。于是,博客网页逐渐发展为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形式,既有评论,又有各种题材的文章,包括公司、单位、部门的信息,及与其个人有关的隐私、构想、甚至各种各样的新闻、日记、照片、诗歌、散文,小说,等等,几乎涉及各行各业。现在,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开辟了博客专栏,不但如此,如今又发展了所谓“微博”,它比博客似乎更短小精悍。有人说,现今博客(blog)已成为个人心中所想之事在网络社会的一种表述方式,或是个人情感的一种体现活动。迄今为止,人们对博客的认识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也有人认为,当今,博客(blog)已成为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有人说,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可见,博客就是以超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 ;博客就是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博客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博客,既让自己学到很多知识,也让别人学到更多的知识。 随着Blog的快速扩张,其本质目的已与最初的初衷相去甚远。目前在网络上每天都有数以千万计的博主发表和张贴自己的博客文章。有的三言两语,有的长篇大论,有的抒发情怀,感叹人生和世道,有的甚至大发雷霆,但是大多数人都是理智有加地发表高见、传播知识和信息。尽管目的各异。但对于沟通人们的思想、见解却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便易行。目前,博客(blog)已成为家庭、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它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流方式。

作为科学博客的博主之一,笔者以为,科学博客的宗旨应当是,以宏扬科学理念,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添砖加瓦为己任。尤其需要对国人宣讲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在这方面,科学网博客几年来的点滴成就都充满了活力。不过近年来,如此影响巨大的网站,在国内所谓的各种门户网站或搜索网站网址大全中,竟无一席之地。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所反映出的社会百态,仍然将“科学”置于不被重视的地位。例如许多网站的主菜单上“科技”信息固然不多,即使有,也大多是一些技术性信息,而很少有各种重要的科学信息。在所谓网址大全上也几乎看不到“科学网”的网址。但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商业广告,营利信息,娱乐信息却充斥整个网络世界,更有许多不文明网络信息,甚至黄赌信息充斥网络。我不知道,网络警察到哪里去了?从网络世界的这一側面已可见一斑,

眼下,我国全民科学素养还相当缺失。笔者希望借助于科学网平台向有关部门呼吁:如何用“科学”来武装人们的头脑,科学网博客理应有高雅之格调并以此为特色,扩大其自身对网络世界的影响,从而使科学网博客对网络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不要受那些功利和社会恩怨的种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以保持科学博客的一方净土!

 

 

 

 

 

 

 

 



博客感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00-451386.html

上一篇:京口感怀
下一篇:读书方法之我见
收藏 IP: 180.111.7.*| 热度|

2 侯成亚 张学文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