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的博文“博士研究生三年发表12篇论文给我们的启发”,引起了博友比较热烈的讨论。有部分博友认为我在强调发表论文数量,在鼓励“灌水”“造文章”。其实我在那篇博文中的重点不是“三年12篇”,而在于这件事情给我们的启发!我不是刘同学的导师,因此我归纳的原因可能很肤浅,也许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我没有提及。但是,我从他身上看到的“勤奋”、“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学的悟性”应该是对从事物理研究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具备这三点,你的科研道路就会平坦一些。
相信科学网的朋友可能都接触过、看到过、至少是听说过,有这样一些极个别的研究生,平时不努力,整天浑浑噩噩混日子,快毕业了没有任何工作成果,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怨天怨地怨社会,怨导师不力怨评价体制不公。还有的人,看到了别人有好的成果,不是奋起直追赶超别人,而是拼命地贬低挖苦别人的工作来寻求自我安慰。这就像认为自己的身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容不得别人比自己高一样,滑稽可笑:发现有比自己高的--“你一定是穿了增高鞋!”;别人把鞋脱了还比他高--“嘿嘿,一定是把增高鞋垫穿在袜子里了!”;别人光脚站地上还比他高一截--“你一定是做了股骨增长手术,反正肯定不是天然的!”这种消极的心理,既不利于自己的进步,也损害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前天(5月23日),我参加了马同学的博士论文答辩,同样深受启发。先来看一下马同学博士研究生三年的工作成果(原谅我又是把文章数量拿出来说事儿,而不说他具体做了什么工作?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有什么推动作用等等。太专业的东西不是本文的重点,您如果感兴趣,我可能把他发表的文章传给您)。马同学是从事实验研究的,主要研究磁性合金在相变点附近的物理效应。三年一共发表了5篇论文,分别发表在APL 1篇,JAC(合金化合物) 2篇,Chinese Phys. B 2篇,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发表的刊物档次比刘同学都要逊色一些,但是马同学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先简单介绍一下马同学的基本情况:他曾经做过12年的乡村中学教师。六年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他毅然辞职,考取郑州某学校硕士研究生,三年前考取南大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当时面试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他比同届的研究生大10几岁,成熟得略显“沧桑”。评委们都有些担心:他能按期毕业吗?
三年来,他的行动时刻感动着我们:他非常勤奋非常刻苦。他经常说自己很后悔没有早一点从中学出来,他觉得最好的时光被耽误,所以他非常珍惜现在的一分一秒。样品制备是很耗费时间精力的,为了得到单相的合金,经常要高温处理一周以上的时间。与同年级的“80后”们相比,他的基础可能要弱一些,他就一边做实验,一边看文献,所以三年时间能取得这么多研究成果实属不易,这些文章的背后是艰辛、是汗水、是一种拼搏精神!
还有一件事是不得不提的:从马同学6年前读硕士开始,他就把儿子一直带在身边,来南大读博士,他也把儿子带在身边自己照顾。南大博士生宿舍3个人一间,上下铺,下面住人,上面放行李。马同学就把放行李的上铺收拾出来让儿子住。我们问过他,读博士本来就很辛劳,压力很大,为什么还要把儿子带在身边?完全可以让妈妈照顾孩子呀。他认为要让孩子尽早融入城市,城市的教育、人文环境等方面与乡村有很大不同。他说虽然自己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但是只要每天能看到孩子,他就感到心里踏实。他的孩子已经在南京上初一了,自理能力非常强。每天早晨自己起床吃点面包、喝点牛奶,自己上学。孩子学习也很好,虽然是借读生,在全年级近200名学生中排名第八。整天和“叔叔”级的博士生生活在一起,父亲的勤奋刻苦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马同学说,孩子毕竟还小,有时候也会抱怨,同学们经常和父母一起出去玩,同龄的小朋友车接车送的,而他什么都是靠自己。妈妈在老家,爸爸整天在实验室忙活,虽然缺少了一点关爱,但是小家伙的自理能力却被锻炼出来了。
值得欣慰的是,马同学已经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已经和江西某高校签约做教师,该学校答应解决马同学的爱人工作和孩子上学问题。不久,一家人可以团聚了!
祝福马同学!知识改变命运,在马同学身上得到了验证。马同学的科研经历也告诉我们:做科研是需要有一点拼搏精神的!只有你努力,你一定会成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59-447853.html
上一篇:
博士研究生三年发表12篇论文给我们的启发下一篇:
我的物理、我的大学(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