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景嵩文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wen

博文

气候变化的周期性,不确定性以及给联合国的一项建议

已有 8162 次阅读 2011-5-16 23:39 |个人分类:温景嵩文库|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气候变化, 周期性, 不确定性, 给联合国的建议

 

1  气候变化的周期性,不确定性以及给联合国的一项建议(温景嵩)

 

1.1           气候变化的周期性,不确定性和气候预报

  

   1.1.1  气候变化最基本的特征:周期性

 

气候变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它并不是没有一点规律可循。

 

(1)       首先最重要一点就是它的变化有周期性。气候变化以冷暖交替准周期性和多周期性变化为其基本特征,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都有。全部地球上气候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这是气候变化的最基本特征。因此,它应当成为人们探讨气候变化成因时之出发点。应该强调指出:周期性是人们在探讨气候变化之成因时所无法回避,也不应当回避的基本问题。

(2)       先看最短的周期数量级为几十年的冷暖交替变化。从近百年我国平均气温的变化看,它存在50年的冷暖交替周期变化(丁一汇等2007,见附图一);从近百年我国的降水变化看,它存在3040年的周期(朱珍华1957,参见本书第3章的第3节),或20年的周期(罗勇2010),或70年的周期(钱维宏2010);从我国近三百二十年树木年轮的研究看,它存在40年的周期(新疆研究人员,光明日报科技版20073月)。

(3)       再看长一些的周期数量级为几百年的变化。从我国两千年的文明史看,它确实存在这种周期为几百年时间尺度的冷暖交替变化(竺可桢1973;李爱贞,李群1998)。

(4)       更长周期的时间尺度,诸如千年尺度的冷暖交替周期变化,应当也有。这由我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1973年发表的工作可以看出。他根据我国历史文献和考古学的资料分析了我国5000年来气温的冷暖交替变化,从而证明5000年来我国气温确实存在这种由温暖时期开始(大致发生在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代,到公元前1000年河南殷墟时期,这个时期的温度,要比现在还高2摄氏度)。然后变冷,到公元1200年(南宋),以及公元1700年(明末清初)就到了两个气温最低点。然后气温就再度开始变暖的进程,这个变暖进程竺可桢先生没能分析完,他的分析只能到1950年为止,(见附图二)。但是,我们可以把丁一汇等人2007年发表的我国近百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数据合起来看(见附图一),那就很明显地看出气温在后来还是一直呈上升趋势直到现在。由此可以估计,在千年时间的尺度上很可能存在5000年的冷暖交替的周期变化。竺可桢先生还把这一成果和挪威雪线的高低变化趋势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出这两者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证明这种千年尺度冷暖交替的周期变化是全球性的。当然,以上变化是大趋势,实际上还存在几百年尺度的冷暖交替的周期起伏。从竺可桢先生给出的数据看:在公元前1000年殷末周初时为气温极低点,公元400年(六朝时期)是另一个气温极低点,而汉朝(公元前200年到公元200年)和唐朝(公元600年到公元900年)却是两个温暖期。这两个温暖期都是我国最强胜的盛世,而其它的寒冷期大抵都是衰败时期,这再一次证明变暖是好事,不是坏事,变冷才是真正的坏事。

(5)       至于万年尺度的冷暖交替周期变化,也确实存在(欧洲南极冰芯分析项目组,2005)。

(6)       由此上溯一直到众所周知的地质时代冰河期与间冰期的冷暖交替,这可说是超长尺度的冷暖交替周期变化了。

(7)       综上所述,可见铁的事实已经证明,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交替周期变化是气候变化最基本的特征,不容回避,更不容否定。同时也就可以知道,如何解释气候的冷暖交替周期变化并预测其变化,应当是气候动力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也是检验一切气候动力学研究成果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1.2           气候动力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解释气候冷暖交替周期性变化的成因并预测其演变

 

1)太阳活动变化是解释所有这些不同时间尺度周期变化之成因的一个最自然,最合理也是最有希望的选择。因而是在进行气候动力学研究根本任务时不容忽视的一个最重要的因子。当然我承认这种太阳活动变化说还缺乏观测数据的直接支持。但否定它却也不那么容易。

2)有一种说法认为太阳辐射变化很小,不足以解释气候变化的成因。然而这种说法所依据的直接数据来自近二十年来人造卫星对到达大气层顶的太阳辐射的直接观测。用这样短的二十年时间的直接观测数据,来否定太阳辐射可能存在有周期为五十年,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几万年的变化,从而能够引起地球上气候系统发生相应的各类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这种否定实际上是很轻率的,难以令人信服。

3)退一步讲,即使万一以后真的会有说服力的论据出现来否定太阳说,那也不会轮到人为二氧化碳变暖说来代替(这一点我们下面就会讲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只能继续从其它的自然因素的周期性变化来寻找。

4IPCC所提出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说无法解释气候的冷暖周期性变化,所以应当被排除在气候动力学成功的研究成果之外:

1.首先冷暖周期性变化在人类出现以前就有了;

2.其次,气候的冷暖周期性变化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也已经有了;

3.最后,就是在工业化的现代,人类已经向大气排放出了极为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然而用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框架下的气候模式计算出来的我国近百年来的平均气温变化进程,却只能得到一个线性变暖的趋势,而无法得到两个冷暖周期性变化的实际进程(丁一汇等2007,见附图一)。也就是说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在现代,即使人类已经向大气排放了极为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但是为什么气温仍然会两度再次大幅度地变冷。人为二氧化碳说无法完整地解释气候冷暖周期性变化成因,而这正是气候动力学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认为它应当被排除在气候动力学成功的研究成果之外。把它奉为不容非议颠扑不破的真理,则更是一种后果严重影响深远的错误行为。

5)人为二氧化碳说不能解释气候冷暖交替周期变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本质上是一个增温的理论。怎么可能让一个增温的理论,又能让它同时来解释变冷的现象呢?

 

1.1.3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气候预报

 

1 虽然气候变化有周期性,但却不能据此做气候预报。这是因为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非常大,问题非常复杂。我们现在只知道它变化周期的数量级,而不知道它的具体数值。从降水要素看,这个周期长短的具体数值变化还很大。此外,要预报还要知道相位是多少,振幅是多大,这些更是未知数,所以我们仅凭现有的这点知识无法做出成功的确切的气候预报。之所以无法做出气候预报的更根本原因还在于:气候变化并非是个严格的确定论型的周期现象。实际上它是个带有随机性质的准周期与多周期的随机过程,这就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以为现在就来谈论做气候预报的问题,为时尚早。

2)然而联合国却集合了全世界几百名据他们说是顶级的气候学家组成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经过多年的评估和研究,他们提出了上述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并向全世界做出了气候预报。实际上应该说这是一项非常严厉的确定论型的气候警报。

3)它是非常强的一项确定论型的气候警报。它宣称:由于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全球气温将因此而持续不断地变暖上升100x00年。这项预报,既不承认气候会有几十年周期的冷暖交替变化,又不承认气候还会有几百年周期的冷暖交替变化。于是在他们这种主观臆断出来的,气候会持续不断地线性增暖一百年几百年的预测基础上,IPCC就警告说:这将导致一场大灾难:两极冰盖和喜马拉雅等地的冰川将融化干净,海平面将急剧上升,众多的岛国将被淹没,各大洲的沿海繁荣地区也将被大海所吞噬,好似世界末日真的即将来临。

4)于是,联合国就在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了抗击气候变暖的世界峰会:意图在全球部署节能减排抗击变暖的工作。然而很不幸,随后到来的冬天以及冬天后面的新一年的春天却违反了IPCC的全球气温将持续不断地变暖上升的警报。在哥本哈根会后,降临的却是席卷北半球打破几十年记录的严寒和春寒。严寒激化了本来就存在的气候冷暖之争。

5)以俄罗斯天文学家阿卜杜萨玛托夫为首的太阳说派,根据他们对太阳活动存在200年周期性变化的研究,提出未来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不但不是变暖,而是相反地变冷。

6)以德国气候学家,这位居然还曾是IPCC的一位重要成员的拉提夫为首的“迷你冰河期派”,则认为当前的严寒只不过是一个气候将进入他们称之为迷你冰河期的信号,他们认为这一冰河期将持续2030年。他们的主要依据是美国冰雪观测中心的观测数据。这些数据表明,北极夏季海冰的面积不但没有像IPCC所预言的那样逐年消退,自2007年直到现在,三年来它反而增加了40.9万平方英里。IPCC所预言的到2013年北极海冰将因气候不断变暖而消融干净的警报,就此在事实面前碰壁。

7)在西方还出现了“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NIPCC)” 他们发表了与IPCC针锋相对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8)在我国,也出现了气候变暖的少数派。他们已经提出了不同于IPCC气候变化理论的新的理论和预报。

9)由此可见,IPCC的预报的可信性已经发生很大动摇。加以前曾揭发出来的IPCC的重要成员,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学家的变暖数据造假事件;还有后来揭发出来的关于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将在2035年全部消融干净,事实证明这一说法没有甚么可靠的科学根据。因此,已经有人提出要IPCC主席辞职。虽然这位主席拒绝辞职,但已可想见,IPCC的预报的威信,确已岌岌可危。

10)怎么办?这样的预报,已经给国家带来了损失。例如,我国南方福建,云南,广东,广西等省,按照IPCC的全球气温将持续不断地变暖上升的预报,做出了要各地农业改种热带水果和热带花卉的决策,结果这次大寒潮下来全部冻死,损失惨重。可以设想,假若人们硬要继续坚持IPCC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预报,就必然就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损失,这一点则确定无疑。

11)因此,我认为最好的办法仍然是联合国收回IPCC的气候预报,老老实实地承认气候预报还是个没有解决好的科学问题,从而把问题交回给国际科学界。要把IPCC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从神坛上请下来,从而使各个学派大家都成为平等的一员。在此基础上,由国际科学界通过平等的百家争鸣之学术办法来解决气候变化的学术问题,这才是最好的出路。既有利于气候变化学科的正常发展,也有利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正常发展。我以为这才是件大好事,联合国又何乐而不为?

(两个附图见下一页)

(两个附图的拍摄和粘贴的工作都由朱珍华完成)

 

附图一 我国近百年来平均气温变化(丁一汇等2007

 

 附图二 我国5000年来气温变化和挪威雪线变迁(竺可桢1973

                       201013031日写于南开园)

                       201024修改稿于南开园)

                       20108月14日再次做出修改)

 

 

1.2   给联合国的一项建议

 

1.2.1  引言  

 

本节记录了我在2009年年底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期写的三篇博文。

那个冬天,全球气候变冷变暖问题特别突出,它引起世界各方关注。先是联合国在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峰会,研究部署在全球开展节能减排以抗击全球变暖的工作。紧接着老天爷就和联合国开了个大玩笑。它不但没有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所断言的那样:全球气候会持续不断地变暖100年,并会引发一场世界末日式的大灾难;恰恰相反,它反而立刻就变冷了,而且冷得出奇。现在,席卷北半球的是几十年没见过的大寒潮。国际科学界一片混乱,严寒激化了气候冷暖之争。在这个大背景下,本人也先后在科学网我的博客上,贴出三篇博文。许多朋友支持并建议我把它们正式发表。接受他们的建议,我现在就把它们放在本书之中正式发表。(此段写于2010119

 

1.2.2 换一个角度看全球变暖——迎接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

(本文选自20097月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拙著《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百家争鸣,一家之言》之前言中的一段,在收入本书时又做了些修改)

 

对于全球气候为什么变暖问题,我们也提出了和IPCC的论断完全不同的见解。全球气候之所以变暖照道理应该是热源增强了。然而二氧化碳并不是热源,大气活动的热源主要来自太阳。因此,这次全球性气候变暖主要的因素应该归因于太阳辐射的新的周期性增强,其主要原因不应该是非热源的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作用结果。此外,与这次地球变暖同时,太阳系中其它星球也在变暖,这更加证明目前太阳活动确实在增强。最后,按照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理论框架下的气候模式计算出来的我国近百年来平均气温变化进程,只能得到一个线性变暖的趋势,而算不出两个周期性的冷暖变化。应该强调指出,我国近百年来平均气温的变化确实存在两次周期性的冷暖变化,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应该成为检验一切气温变化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理论框架下的气候模式既然无法计算出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就只能说明他们那个计算机里的气候模式并不代表地球上真实存在的气候系统,无法令人信服,不能把它看作是无可辩驳的真理。此外,对于气候变暖是否是一场大灾难,我们也与IPCC持完全相反的见解。IPCC认为是,我们认为不是。至少根据我国两千年来的文明史,可以证明我国气候一直就存在周期为几百年的冷暖变化。当气候变暖时,农业就发展,社会就发展,国家就强盛。反之,当气候变冷时,农业就萎缩,社会就退步,国家就衰败。就是对于正在实现工业化的我国现代社会,气候变暖也必然同样是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好时机,千万不可错过。当然,我们不反对节能减排。相反,我们赞同大力开展节能减排。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确实存在另外两种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因此,必须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和开发新能源的工作,才能使我们应对好这两种危机。总之,面对这次气候变暖,IPCC就好像那个童话中的牧羊孩子大喊:“狼来了!狼来了!”。我们却觉得来的并不是“狼!”而是解决三农大问题的极好机会。真正的气候上的“狼”一定会来的,那就是跟在这次变暖的后面气候再次变冷。我们认为,这次气候变暖不可能像IPCC所预言的那样,会持续一百年甚至几百年。根据我国近百年来平均气温存在两次周期性的冷暖变化事实,根据我国近百年来降水变化存在三十到四十年周期变化的事实,根据我国树木年轮研究所发现的我国近三百二十年来气候存在八次周期变化的事实,我们的预测则和IPCC所预测的相反。我们认为:用不了一百年和几百年,最多三四十年后气候就必然会再次变冷。那时,真正的“狼”,亦即真正的气候危机就会到来。未雨绸缪,我们以为现在就应当做好准备,以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能顺利地度过未来那场真正的气候变冷带来的危机,从而让他们有一个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1.2.3   究竟是应该抗击变暖,还是应该抗击变冷?——喜见气候变暖少数派正在壮大

 

时间过得真快,自从20073月我们在网上发表了第一篇质疑IPCC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的文章后,匆匆已过去近三年。在这三年中,事情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我以为莫过于气候变暖少数派的队伍正在壮大。先是在西方,有NIPCC(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出现,他们发表了和IPCC针锋相对的报告。其后又有俄罗斯著名天文学家阿卜杜萨玛托夫联合了近20多个国家140位科学家于2009128向联合国秘书长发出了质疑“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的公开信。和IPCC相反,他们认为气候变暖主要源自太阳活动的变化,而人类的影响微不足道。根据他们对太阳活动存在200年周期的研究,他们认为未来的大趋势不但不是持续变暖,而是相反,未来大趋势将是变冷。在今冬席卷北半球破几十年记录的严寒形势下,我国学者也开始进行了反思。前不久,今年17日《参考消息》转载了一篇香港《南华早报》网站今年16日在这方面的报道。鉴于这篇报道的重要性,我们现在把它转载于此,以供更多的读者参考。在转载前有必要再回顾一下我们和IPCC之间的三个主要分歧点。

 

1.                  IPCC认为此次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我们却认为主要源自于太阳活动的一次新的周期性增强。

2.                  IPCC认为此次全球气候变暖将不断地持续一百年甚至是几百年,我们却认为变暖最多只能持续三四十年,随后就要再次变冷。这是太阳活动周期性所致。

3.                  IPCC认为此次全球气候变暖是一场大灾难,全人类应起而抗击变暖。我们却认为,变暖是好事,变冷才是坏事。人类应该起而抗击的是变冷而不是变暖。

 

下面我们转载201017发表于《参考消息》上的香港南华早报网站上的这篇报道报道如下:

 

严寒侵袭引专家质疑“全球变暖” (《参考消息》为这篇报道加的标题)

专家质疑气候变化报告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为这篇报道加的原标题)

 

内地眼下正经历1951年以来最寒冷的冬天,北方各省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科学家再次发出质疑的声音:作为气候变化政策支柱的全球评估是否可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第四份评估报告预计从1900年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不断上升,气温走势图大致类似于曲棍球杆的形状。内地一些农民损失惨重,因为政府官员利用IPCC的报告作为长期农业规划的指导原则。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承继成说,IPCC使用的“曲棍球杆”图使公众产生了全球气温只会上升,永远不会下降的印象,但事实却是大不相同。如果公民和政府官员把IPCC的估计当真,并依此做出决定或决策,国家会陷入一片混乱。

     中国有一批科学家反对IPCC的结论。其中最直言不讳的当数北大的承教授了。他们属于少数派,因为中央政府仍然赞同这些结论。而大多数研究人员宁愿与政府保持一致。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宗慈去年在一篇论文中也曾经写道,在所有4份评估报告中,IPCC对未来做出预测时,只考虑了人为的因素,几乎完全忽视了自然因素。被忽略的因素有太阳活动,地球磁场,火山爆发等。

      赵宗慈估计,从2020年到2030年,自然因素可能使中国的气温下降多达0.8度,而人类活动仅可能使气温上升0.5度。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气温并不会继续变暖,实际上它可能下降。

      南京大学气候变化专家陈星也说,IPCC的这些模型并非意在做出天气预报,而只是一种假设,不应作为决策。然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孙忠富说,地方政府恰恰已经这样做了。他说,广东,福建,广西和云南等省鼓励农民种植热带水果和花卉,因为他们相信了冬天只会变暖,变短的说法。但是,现在气温下降了,大部份热带植物被冻死,给农民造成严重损失。(此段写于2010111

 

1.2.4   把全球气候变冷变暖之争引导到正常的学术争论轨道上来——给联合国的一项建议

 

事情发展得很快,昨晚我刚在网上贴出拙文《究竟是应该抗击变暖,还是应该抗击变冷?——喜见气候变暖少数派正在壮大》一文,马上就有网友lixuekuan先生告诉我,国家气候中心还有人在报纸上坚持IPCC的二氧化碳变暖理论,认为这次席卷北半球的特大寒潮,仍然可以用IPCC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来解释。在我刚想答复lixuekuan先生的时候,今天,中央电视台和《环球时报》又同时报道了由全球多位著名的气候学家组成的“迷你冰河期派”,他们之中居然还包括了IPCC的一位重要成员:德国著名气候专家拉提夫的最新表态。由于《环球时报》用了一个整版,报道得很详细,所以本文主要引用他们的报道。对此消息《环球时报》使用的大字标题是:

北半球严寒激化冷暖之争;

小标题是:

地球冷得进入“迷你冰河期”,还是被热得天气异常?

《环球时报》这则消息指出,该学派现在完全否定了IPCC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针对此次特大寒潮他们提出这是全球将进入所谓的“迷你冰河期”的信号。该学派还预测,这次地球的迷你冰河期将持续2030年。这则消息来源于110英国的《星期日邮报》的报道。该报道说这些气候学家是根据太平洋和大西洋水温自然循环的分析做出这项预测。他们最重要的一个依据是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观测。这些观测数据指出自2007年起到现在,北极夏季海冰面积不但没有按照IPCC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所预报的那样消退,反而增加了40.9万平方英里。这一事实却正是IPCC的二氧化碳变暖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按照IPCC理论的预测,北极夏季海冰应逐步消退,到2013年北极海冰将因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变暖作用而消退到完全消融净尽。IPCC的这项预测现在事实面前却不幸碰了壁。

事情很严重。严寒确使一些气候学家,按照IPCC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来宣传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努力,变得更加困难。一些坚持IPCC二氧化碳变暖理论的人提出,能否因为这次北半球特大寒潮就说地球已进入一个新的,为期2030年的迷你冰河期,这个理论还应进行深入研究。我很同意这项建议。然而,我认为当前为主流学派所公认的IPCC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却更需要进行深入一步的研究。实际的气候变化会真的像IPCC的变暖理论所预测那样,会有一个为期100x00年的持续不断的变暖期吗?这次的变冷已经说明这个论断是不对的。IPCC的二氧化碳变暖理论果真也可以解释这次北半球特大寒潮吗?我非常怀疑。因为,按照国家气候中心原主任丁一汇院士课题组2007年在《沙漠与绿洲气象》创刊号上所发表的《中国气候的检测及预估》论文,从他们所公布的数据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过去的一百年平均气温实际变化进程,确实经历了两次气温冷暖的周期性变化,也就是说过去的一百年,不仅有两次变暖的时期,而且还有两次变冷的时期。而不幸,IPCC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却只能计算出近百年来只有一个线性变暖进程。它算不出冷暖两次周期变化,也就是说过去的一百年中存在的两次变冷时期它一次也算不出来。那么,又怎么能让我们相信这次席卷北半球的特大寒潮它竟能算出来?

针对现在全世界科学界存在的关于地球变冷变暖的激烈争论,110美国的《底特律自由新闻》在一篇评论中呼吁:大家要冷静地坐下来,对气候的冷暖变化问题进行更务实,更缜密,更科学,更广泛的讨论。我非常赞同这项建议。然而,在此之前先还应问清楚,为什么大家现在冷静不下来?我以为问题出在联合国。联合国在科学界还有争议的时候,过早地进行了行政干预。从一开始联合国就不适当地把它当成一项政府行为,从而组织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这就使得IPCC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高居于其它理论之上,成为政治正确,科学也正确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并要求世界各国政府贯彻执行。我国现在的气候变暖少数派中曾有朋友讲到,各地方政府不应当把IPCC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当真,不应当据此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否则就会造成农业的损失,国家会陷入一片混乱。但是如上所述,问题不在地方政府,也不在中央政府,问题仍在于联合国。是联合国在要求世界各国政府这样做。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联合国把问题暂时从自己手里解放出来,不再继续去组织抗击变暖的全球峰会,例如据说在今夏联合国还将在墨西哥组织另一次世界峰会,继续讨论抗击全球变暖问题。我认为联合国现在需要做的是:暂时收回IPCC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的气候警报,从而把问题交给国际科学联合会,由他们另外组织一个“国际气候变化学术委员会”,其成员应该包括国际气象,海洋,地球,天文,生物等各界的代表人物。该委员会应该组织系列的跨学科跨学术观点的学术讨论会。邀请各方面专家,既包括非主流派的科学家,如NIPCC的代表,太阳活动说派的代表,迷你冰河期派的代表,以及我国现在的气候变暖少数派代表等,当然也要包括IPCC主流学派的代表,不过在此之前应先把他们从神坛上请下来,以使各个学派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大家都来在会上做百家争鸣式的学术报告,报告后要展开平等的,务实的,冷静的公开辩论。辩论应环绕以下三个中心问题,:

 

1.                            究竟这次变暖主要因素是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还主要是以太阳活动增强为代表的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2.                            究竟这次变暖会不断地持续100x00,还是最多只能持续几十年,然后就会再度变冷?

 

 

3.                            究竟气候变暖是坏事,还是变冷是坏事?人类应该起而抗击变暖,还是应该起而抗击变冷?

 

 

辩论结果,如果是IPCC这边赢了,那当然,联合国可继续去组织抗击变暖的全球峰会。否则,就不必了。可是在我国,却仍然应该继续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我们早已指出,这是应对我国确实存在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需要,但也确实不是抗击所谓的变暖危机的需要。(此段文字写于2010112

 

 

1.3   IPCC二氧化碳变暖说的政治方面

 

1.3.1          引言

 

本节将通过两封给友人的信,表达出我对IPCC人为二氧化碳变暖说政治方面问题的一点看法。我不是政治问题方面的专家,所以还从来没有专门写过这方面的文章。然而我也不是对这问题没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刚好在这一时期中,在和两位友人通信时我谈到了这个问题。鉴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尽管我谈得很简略,但却仍然要把这两封信放入本书之中,以便本书能全面而完整地表现出我对IPCC人为二氧化碳变暖说的看法,以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这两位友人一位是马培民教授。他是长期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的著名学者,我的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的老同学。

另一位友人是袁淼教授。他是著名的水利水电专家,我的北京师大附中的老同学。

以下两小节分别给出这两封致友人的信。

 

1.3.2          致马培民教授的一封信

 

培民兄:你好!


        
感谢你的回信。关于<南方周末>的那篇文章《谁绑架了科学?IPCC遭遇了史上最强的信任危机》,,科学网曾有人把它转载过,所以我已经拜读过了。那篇文章曾提到,在IPCC会上讨论问题时,虽然都是些科学问题,但发言的人都代表了一定的利益团体,所以他们的发言都反映出一定的政治诉求。对此,我很赞同。我觉得这其中最大的利益团体就是西方的反华势力。IPCC的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正好代表了他们最大的政治诉求。有一位网友曾在科学网上一针见血地指出:IPCC这一套是帝国主义的阴谋。另一位网友就出来辩解说:参加IPCC的人都是些科学家,他们不会是阴谋分子。我虽然同意后面这位网友的解释。然而不幸的却是:IPCC这一套说法在客观上已经沦为西方反华势力企图遏制中国快速发展的重要工具;最新的研究还表明,这个说法还是西方反华势力企图掠夺我国财富的一个重要的工具。“谁绑架了科学?”,正是西方的反华势力。这一点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已经很明显地看出来,而不管研制人为二氧化碳变暖理论的科学家们主观意图是甚么。这确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以上看法不知你以为如何?欢迎继续进一步讨论,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再次祝你过一个快快乐乐的春节!
景嵩     2010.2.8

 

1.3.3   致袁淼教授的一封信

 

袁淼兄:你好!

      
谢谢你的提醒。我已在昨天的《今晚报》第6版找到这篇报导了。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钱维宏教授能公开站出来以他自己的研究成果驳斥IPCC的谬论,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我们终于看到了有分量的气候学专家也出来反对IPCC的理论了。看来这场斗争还是有希望的。但另一方面,我也很担心。因为这场斗争其实并不是纯科学问题,实质上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已经明显地证明:IPCC这一套早已沦为西方反华势力企图扼制并企图掠夺我国的重要工具。他们绝不肯轻易放弃这个工具。因此,斗争很可能是艰难曲折而且是长期的。有关IPCC政治方面的问题,我曾在和另一位朋友通信中讨论过此事。随信附上供你参考,欢迎继续进一步讨论,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再次祝你过一个快快乐乐的春节!

景嵩    2010.2.11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85-444889.html

上一篇:《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推荐信
下一篇:为什么苏联式的科学院产生不出多少诺贝尔级的科学成果
收藏 IP: 222.30.55.*| 热度|

5 周少祥 黄晓磊 杨学祥 李俊 liguoshuai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