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寻常巷陌之三十:回首那些无处安放的青春——评《纵横宇宙》

已有 4906 次阅读 2011-3-1 14:2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style, blank, 青春, 纵横宇宙

寻常巷陌之三十:回首那些无处安放的青春——评《纵横宇宙》

李 侠

        二月的最后一天有些阴冷,心情有些忙乱,生活总是这样,试图逃脱秩序,而又茫然若失。这个月的阅读计划已经完成,那些散乱的书籍仍然散乱着,我喜欢这种看似很乱,其实内在清晰的局面。只要他们在那里就好,或许在吸烟的当口,无意中看到哪页就胡乱地读上一阵子,然后离开干别的。生活不需要那么多刻意的安排,随意就好。此刻,吸着香烟,什么也不想干,恍然想到前些日子在CCTV-6上看了一个半截的电影《纵横宇宙》,虽然没有看到开头,不过沿着故事的线索还是能够约略猜到它的一些主要内容。于此也想到了自己和那代人的陨落与褪色的青春,那些如蒲公英般散去的无处安放的青春,有些来历不明,无影无踪。也许不明真相而想寻找真相就是我们青春年代的名片。

        这部影片很奇怪,导演的叙述方式很另类。通过嬉皮士的氛围,以甲壳虫等摇滚乐队的32首歌曲作为故事展开的线索,这是很有想象力的。在表达方式上再融入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切换,把理想、现实、梦境与幻觉统统整合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把一个庸常的爱情故事安插在混乱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中。可以说这个导演野心不小,挺敢整的。换言之,如此安排很容易漏洞百出,不过勇气总是实现梦想的最便捷的工具,她做到了,虽然很不完美,但至少让那个庸常的爱情有了一些不仅仅是温情的色调。最后一个场景很具有震撼力:再次来到美国的裘德,在一个楼顶上看自己曾经的朋友们演唱,然后警察到访驱散人群,裘德在散场的楼顶上一个人唱起了爱情的挽歌,空旷而悠远。那些正准备离去的人们突然听到了已经久违了的召唤,他的朋友们和警察又冲上楼顶,朋友们请求警察让他唱完,那些同样青春下落不明的警察同意了这个要求。时间在这里倒流了,那些音符象疯长的根须一般向人们的心里扎去,那个曾经失去的女友露西,不再茫然,她爬上另一个高楼的顶部,连个人隔空对望着。再荒诞的青春也是青春,即便下落不明,我们也有权利为她贴一张通告:我们曾共同经历过。没有人可以蔑视我们那些青涩的激情,我们都曾年轻过!

        其实,这个叙述的套路我很熟悉。让卑微的东西在下落不明中拥有一些未被剥夺的意义。很多生活原本是没有意义的,意义是一件奢侈品,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拥有的,但是向往意义与寻找意义是每个人的权力,即便最后没有得到,那也是不能被剥夺的。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复兴,美国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经历了由缺乏到突然富足的茫然无措的“垮掉的一代”的意义整体沦陷(金斯伯格的《嚎叫》应该是代表),然后是一些开始觉醒的人踏上漫漫的寻找那些下落不明的意义之途的尝试(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应该算一种表达),在意义踪迹不明的日子里,我们遭遇了无聊的侵蚀(《等待戈多》应该是这种情绪的宣泄),黑人民权运动的成功,暂时把诸多不明确的意义固定下来。到六十年代中后期,积攒起来的虚妄的理想主义与意义一起迸发,所有的东西仿佛一夜之间又消失了,混乱再次把意义流放了:革命、性、毒品以及嬉皮士的摇滚,这一切都在越战的背景下,虚无主义地扩散开来,一泻千里,意义再次隐而不显。这是那个年代的特征,把如此多的东西安插在一部电影中,而又条理清晰,谈何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很粗糙,这种粗糙更是加剧了一代人的青春下落不明!好在,导演把这种困惑表达出来了,至少任务的八成完成了。也正是无数人的努力追忆,意义田野上的失踪者开始陆续归来,这才有美国八十年代以来的整体复兴的思想根源。

        我们这代人也曾经历了意义被剥夺的岁月,我们的青春至今下落不明,有时曾想:我们是否曾有过一个叫做青春的时间段。过早地失去,意味着永远回不来了。没有继承的丢失是我们相互之间漠视与疏远的遗传病,一代人又开始成长起来,他们无可挽回地重复着我们的下落不明,谁又能在我们彻底失落的青春舞台贴出那个久违了的寻人启事呢?天地悠悠,谁是那个值得期待的歌者?

2011-3-1中午课后,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就是电影中最后唱歌的场面,没有任何商业用途,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417689.html

上一篇:科技评审的防线是如何被穿越的
下一篇:程序正义的优先性何以可能?——听季卫东教授演讲有感
收藏 IP: 124.79.162.*| 热度|

7 姜洪洲 丛远新 徐耀阳 王芳 刘艳红 阎建民 刘博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