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医疗报销制度亟待改革

已有 3055 次阅读 2011-2-25 17:32 |个人分类:民生问题小议(10-11)|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以人为本, 医疗报销制度, 亟待改革

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医疗报销制度亟待改革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225日发布

 

按照北京师范大学的现行医疗报销制度实在有悖于以人为本,亟待改革。三年多前,笔者撰写了一篇博文《老年人取药的苦恼》(黄安年的博客20071119日)说:“老年人多慢性病,经常需要到指定医院拿常规的药品,在北师大则需要到学校医院挂号就诊由大夫开药方,用量不能超过两周,如果你身体不好,自己不能来医院则可以委托别人代取,同样不许取超过两周的药。这样就形成了住在校外的退休老教师每月去两次学校,我住在天通苑,5号线未开通前,坐849车往返,路上至少要三个小时左右,赶上不排队挂号、就诊、取药,至少得30-45分钟左右,所以没有一个单元时间是拿不到药的。要同时办些别的事就难了。

这种常规药为何不能一次拿上一个月的量或者更长时间的量的药呢。按照北京市卫生局的规定多拿是违规的,市卫生局要经常来学校医院抽查,如果发现有医生开药方过量则要扣大夫的工资。其实卫生局的这一死规定,于医院、患者都造成麻烦,明名是一次可以来解决问题的事非要分两次来做。许多退休的教师住在校外对此感到很不方便,而且有些常规药品例如兰乐一次一合里面只有10片,按照每两周取一次药等于每天用量为0.7,达不到规定的量,要够量只能自己掏钱买了。

市卫生局关于取药量不能超高两周的规定对于去美国时间较长的退休教师就带来极大困难,因为中国的药品是不能向美国寄的,习惯于国内用药的人对于美国的药不定适应,要托人带并一定上碰上机遇。无奈提前做些储备,所谓储备就是从平时用药量中省下来,而这样做往往造成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校医院毕竟了解广大教师所急、所想,在可能范围内做些微调来对付市卫生局的检查。使笔者极其不解的是为何受到广大教师欢迎的做法却得不到市卫生局的认同,而要偷偷摸摸地做。不知道市领导是怎样来解决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311

这样的规定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是我现在一般都要两周去一次北师大的“硬道理”之一。

 

我老伴的工作单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公费医疗挂在积水潭医院,几年前是可以凭刷医疗卡不走现金账的,就是说,看病无需缴纳现金。后来这种本来属于应该推而广之的办法反而停止了,改为需要现金支付,然后持单据到艺术研究院财务处申报,再经北京市卫生局核实后,再将代付的现金返回到她的工资卡中,这一转至少要两个月左右,这不是比起过去的做法倒退了。如果通过医疗卡发现部分不该报销的内容,本来也是同样可以在工资卡中扣除的,那么为何非要缴纳现金呢,据说和小金库有关。

 

还有《如此规定:需依房产证认定就近医院》(黄安年的博客,2010920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4957

〈为何办个就近医疗手续那么难?〉(黄安年的博客,20101218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4777)两篇博文中提到的怪现象,公费医疗单位的员工到就近去医保的社区医院看病,不能作为公费医疗来报销。像我在前面提到的常规取药本来可以就近5分钟在社区医院看病取的,只能到北师医院来看,这一来回花费掉了一个上午时间,问题出在原来的规定并不能适应“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天通苑医院不下二三十家,但是具备公费医疗报销资格的没有一家,公费医疗和社区医保之间的财务报销不兼容,最近距离在北苑航空总医院,公共汽车有四五十分钟的单程路程,你说是制度管人还是制度为人服务?我们的主管经常口口声声“以人为本”但是落实到规章制度上则是另外一套,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以人为本”得到好处是要见行动的。

 

至于说落实到外来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更大了,他们字北京看病绝大多数是自费的,拿了这些单子是很难回到农村老家报销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416452.html

上一篇:遏制通过网络公开索取版面费牟利现象
下一篇:凤凰卫视国际共运大论战节目解说词念白字,闹笑话
收藏 IP: 220.155.36.*| 热度|

1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