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无心插柳柳成荫

已有 3514 次阅读 2011-2-21 15:05 |个人分类:栏目:书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技术, 学术界, 大众, 科幻小说, 切入点

——《艺术中的科学密码》评介
文/金 涛
      通常的科普著作,往往是将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通俗化。与一般科普著作不同,中国台湾科普作家、科学史家张之杰的《艺术中的科学密码》的内容主要来自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采用了大众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作品的原创性是显而易见的,可说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科普图书,或说是一本普及型的学术著作。而且,这本书似乎是大陆笫一次出版台湾科普作家的著作(以前出版的多限于科幻小说或面向少儿的读物)。此书内容令人耳目一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学界治学理念的开放。作者探索科技史的切入点和研究方法独辟蹊径,别开生面,这对大陆学术界有重要启示。
      《艺术中的科学密码》最初在台湾出版时名为《画说科学》,副标题是“科学与美术的邂逅”,非常清晰地点明作者是从一个前人很少涉及的独特视角,由中国传统画作等艺术领域入手,考察或澄清中国科学史上一些疑难问题。正如台湾学者洪万生教授在序言中指出:“他从传统画作、科技古籍插图、考古工艺成品以及古代建筑素描入手,而掌握了‘美术史与科学史的交集’之意义。”因而“得以看到一般史家(包括科学史家)所不及的面向,从而开拓出一个结合科学史与艺术史的跨领域的学问。”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从绘画、雕塑、岩画、建筑以至工艺品的图案、瓷器的彩绘、陵墓的壁画等历代艺术品保存的蛛丝马迹的信息,进而揭示科学技术的秘密,这本身就存在很大难度。例如,由中国传统画作入手去探索古代科技史,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画家应注重写实,才有可能像录像机一样无意中存留古代的若干信息。
      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宋、元之际画风改变,从元朝起,文人画注重内心世界感受而忽略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因此从古代绘画去印证历史,也要考虑绘画创作的年代和画家的风格。有了这一重要前提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专门学科的知识,才有可能以超越历史的火眼金晴,去辩识其中的奥妙。
      该书内容广泛,涉及古代绘画中的鸟类、羚羊、狮子、猎豹、长颈鹿、猞猁、细犬等外来动物的考订,也有关于画中置于山涧溪流中的机械装置——水磨的辩识,对于中西科技插图的比较研究和文艺复兴艺术家对科技的贡献,古代建筑的屋顶随时代而变化的探索,从历代仕女图中单眼皮与双眼皮的演变所透露的人种交流信息,明代大画家徐文长的绘画成就与精神疾病,以及含羞草一名的起源和台湾原住民种植芋头的历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掘与发现。
      该书中的“为李约瑟补充一点点”,对科学史家李约瑟的煌煌大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之“机械工程学”卷所收的一幅元代佚名水磨图提出质疑,恰是从传统画为切入点,探索古代科技史的一个典型例子。
      李约瑟以一幅元代佚名画家的《山溪水磨图》,作为“汉代及以后的水磨”一节的附图,并写下将近300字的图说,指出画中机械结构含混不清,是因为中国画不重写实。而且李约瑟指出,王祯《农书》(1313年出版)中的一幅版画插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水磨图绘。
      作者查阅了中国大量古代绘画,发现这个“首次”要往上推移,比元代早得多。最有名的是五代(907-960)传世名作《闸口盘车图》(现藏上海博物馆),比王祯《农书》早三四百年,图中表现的是卧式水轮驱动的水磨。难能可贵的是,这幅画不但详尽表现了水磨的机械装置,还展现了整座官营磨坊的各种工序和劳作的民工,以及官员、仆役等众生相,是一幅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风俗画。
      作者又陆续“发现”若干幅画有水磨的古代绘画作品,如五台山岩山寺东壁水磨图壁画,作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年代为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北宋大画家郭熙的《关山春雪图》,作于1072年……无不早于王祯的《农书》,由此对李约瑟的结论进行了纠正:“他为一幅不适合作为附图的绘画,写下不切合中国美术史发展实情的图说。”
      《艺术中的科学密码》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不仅告诉读者研究的最终结论,而且用比较多的笔墨介绍发现某一课题的背景,写质疑也写思考,写困惑也写探索经过,毫不讳言其中的挫折,以及最终柳暗花明的喜悦。他写的科学史,如同一篇篇生动的散文,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不同于学院派的繁琐考证,这是一个很大的特色。这些发自内心的感悟,不仅显示了作者治学的严谨、为人的坦诚,也给予读者更多的思考。
      张之杰在许多专业领域都有不俗的成就,而科学史研究不过是其兴之所至的业余爱好。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位自谦“业余科学史研究者”的科普作家,十余年孜孜不倦,忘情于艺术史与科技史的交叉学科的探究,取得了嘱目的成就。这本《艺术中的科学密码》即是明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资深出版人,经他之手出版的书籍不知多少。但他在“‘登陆’的喜悦”为题的序言中坦言,得知《艺术中的科学密码》在大陆出版,“不禁喜出望外”。笔者更希望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征兆,像报春花一样,预示着海峡两岸的科普界从此开始频繁交流,更多的台湾优秀的科普著作“登陆”,大陆优秀的科普著作纷纷“上岛”,共同营造中华大地万紫千红的科学之春。
(责任编辑   陈广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415118.html

上一篇:大力加强非政府科技奖项品牌建设
下一篇:科学与审美是可以相通的
收藏 IP: 123.124.137.*|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