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我的习字功课

已有 5864 次阅读 2010-12-15 09:05 |个人分类:艺术|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小时候跟《新华字典》认字,同时也把括弧里的正体字认识了——大概就这样与文字成了“发小”。不过老老实实照字帖学书法,还是在杭州受了西泠印社的感染。所以我说是西泠的旁听学生,没有学籍,却很向往。
 
也许因为对文字的偏爱,我学书法是从篆书开始的——学《说文》部首,很容易学会篆书(小篆),其实它和楷书一样规矩。想当然认为篆书很困难的同学,可以拿《说文解字》来看看,只看540个部首,如果记忆力强,半天功夫就能学会。所以,千万别怕篆书。
 
从技术说,篆书也是最简单的字体,它的线条最单一,只有曲与直两种形态,所以笔法也是最简单的。相比之下,楷书至少讲究“永字八法”,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我至今也不敢学颜真卿。
 
学会认识小篆,能“画”小篆的线条,然后我就学《石鼓文》,这是最古的石刻文字,刻在十个石鼓上,今天鼓还在故宫里,几乎没有能识别的字迹了。《石鼓文》老早就有名,韩愈写过《石鼓歌》夸它“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可惜他没见过更多的大篆,两句诗用到别的地方更合适。石鼓文其实很老实,接近李斯统一的小篆,但又不像小篆那么规矩,特别适合初学。
 
历来写石鼓文的书家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吴昌硕先生——他七十五岁还在写,说“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我没用心写出什么境界,自以为熟悉结体和笔法后,就开始学《散氏盘》。在台北故宫,有幸瞻仰了那个盘子,更觉亲切了。在浑穆的青铜铭文里,它是最潇洒自然的,引领了新的书风。学金文,最容易把字写得死气沉沉,而散氏盘也许能矫正几分。可惜,我写出来的还是没有一点儿生意。
 
学金文的同时,也学过一点正宗的“小篆”,都是本家的,李斯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这块是后人重写的),还有李阳冰(太白的族叔)的《三坟记》和《谦卦》(有点儿造作)。明清书家以篆书出名的很多,学篆刻时自然躲不过他们的。邓石如将篆书普及了,但我感觉初学时不要学他,容易学坏。
 
篆书过后,写隶书。汉隶名碑多,风格也多。我写过《张迁碑》、《礼器碑》,写得最多的还是《石门颂》,它的笔法距离篆书最近,而气质潇洒,可以作为从篆书走来的休憩小站,然后从它走向新的字体——草书。
 
草书从隶书演化而来,起初是章草。章草的样本是《急就章》、《月仪帖》和《出师颂》,王羲之有些短札(如《豹奴帖》、《姨母帖》)也带有章草的意味。不学隶书看不懂章草,不学章草则体会不了后来流行的行草。
 
楷书呢,也是从隶书演化来的,“魏碑”几乎都是那种不成熟的楷书。我学过《龙门二十品》、《张猛龙》、《云峰山刻石》、《郑文公》、《爨龙颜》、《爨宝子》(这二爨都在云南)、《瘗鹤铭》,还零星学过一点儿墓志刻石,感觉有心得的是《瘗鹤铭》和《郑文公》,还是因为它们的线条很有篆书的韵味。真正的成熟的“楷书”,如唐代的几大楷书家,他们的字,我一个都不学,不敢学。为什么呢?楷书人人都认识,只要一个点画不好,一眼就能看出来,“太伤自尊了”,也打击学书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其他书体,看热闹的会说,呀,写的真好!所以,我一贯以小人之心给想学书法的同学提出忠告:从篆书写起,下笔就了不起。
 
草书我也是从最简单的开始学,哪家的最简单呢?怀素呀。在我看来,他的《自叙帖》是最简单的——如果不从篆书学起,可能不会有这样的看法。狂草认字都难,怎么写起来会最简单呢?因为它的点画线条和篆书一样简单,真正的困难在于“气质”。学过篆书和章草,就可以直接写狂草了,它们是一路的朋友。从这条路走,可以不管颜真卿柳公权——那是另一条路,也许走的人更多。顺便纠正一个“常识”:只有学好了楷书才能学草书——那一定是不对的。我宁愿说,学会了篆书和隶书,才容易学草书。原因很简单,草书成熟的时候,楷书还没长大呢。
 
我从来不“创作”,有空了偶尔写一点,用毛边纸,不用雪白的宣纸(一是便宜,二是容易把握纸墨相互作用的习性),多在那些样本间游荡,有时换点儿新鲜的。临写的碑帖很少,但历代碑帖,大都具备了,看都看不过来。书法的好处,前人讲过很多,孙过庭《书谱》提出书法“通自然之妙有”,也许最能代表中国书法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我加一点体会,那就是从写字的过程体会“线条的哲学”——不论中国画还是西洋画,不论数学还是物理学,不论自然还是生命,“线条”都是最基本的元素,看它听任自己的安排,在纸上流动和飞舞,随便怎么想都行……
 


两张习作,写东坡《前赤壁赋》:“客亦知乎水与月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992-393705.html

上一篇:“泥人”科学
下一篇:嬉皮士的物理学
收藏 IP: .*| 热度|

18 郑永军 武夷山 刘玉平 赫英 陈绥阳 王德华 陈国文 吉宗祥 赵宇 柳东阳 蔣勁松 李学宽 鲍海飞 许培扬 武京治 钟卫 luxiaobing12 rg9981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