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的书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damliu80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文

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的诸多细节

已有 7585 次阅读 2010-11-28 21:58 |个人分类:研究生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硕士, 答辩, 毕业论文, 细节

    光阴荏苒,转眼间师兄师姐们迎来了研究生阶段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参加答辩的师兄师姐们选题颇新,但问题也不少,值得我们每一位在读研究生深思和注意。

    (1)摘要问题
    摘要是全文观点的浓缩和集中展现,宜精不宜多,答辩师兄师姐们的论文在此方面多存在篇幅过长的问题。同时,摘要中需反映文章所研究问题的结论。并且应该通过表述顺承得出结论,而不是突兀地罗列。无论是大论文还是小论文,摘要都是极难把握的部分,它是文章的开头,它的质量直接影响阅读者对全文的评价。

    (2)翻译问题
    此问题本不该出现在硕士论文答辩的现场,但近年来随着网络化翻译工具的兴起,一些以讹传讹的翻译层出不穷,反而误导了不少年轻学子。特别是对于较少接触英文翻译的学生更是如此。一些原本属于常识性的翻译也出现了谬误。

    (3)创新点问题
    如今的硕士论文动辄3、5个创新点,似乎两年半整出来个惊人大作,事实怎样呢?几乎全是低度创新,甚至很难谈得上创新。所以,近年答辩中不成文的规定是:硕士论文的创新点控制在1-2个,博士论文的创新点控制在3个(部分突出的可增加1-2个)。如今研究生教育的水分也可从此处管中窥豹了。

    (4)文献综述问题
    文献综述是对作者所研究问题现实性与必要性的佐证,通过对同行研究的梳理发现问题,才有了后面的研究内容,所以文献综述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研究内容的质量。而今的硕士论文在这一部分相对偏弱,特别是对国外研究现状的综述尤为薄弱。突出体现在国外文献不新,观点总结不全面,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与自身研究问题联系不紧密等诸多问题。国内文献的综述也相对缺乏层次清晰的发展脉络和观点群,多以简单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为主,给人的感觉是“只见观点,不见体系”。

    (5)参考文献问题
    参考文献的标注和规范格式都有业内统一标准格式规范,对照排定可以杜绝低级错误,但在参考文献的选用方面就有另一番讲究。比如:追根溯源找原典,我们在引用文献时受外文阅读能力的限制,很难找到引文的原始出处,多为二次引用甚至是多次引用。如此一来降低了作者学术研究的深度和严谨性。此外,引用文献的品级也很关键,它直接决定了作者的研究是否真正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最后是文献新旧程度的合理把握,既要有学科领域内最经典文献的支撑,又要有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这样才能做到博古通今,起到把握研究动态的效果。

    (6)致谢问题
    致谢看似只有一页纸,其实里面大有文章,需要注意的地方也不少。首先,导师的职称必须写清楚,在现行职称体系中教授(副教授)与研究员(副研究员)还是很有区别的。其次,致谢的范围须界定清楚,对于致谢对象的姓名务必保证准确无误。最后还要注意行文的个人特点,切不可千篇一律,竞相模仿,自己的致谢与别人的致谢仅差几个名字,那将给自己留下不小的遗憾。

    (7)图表问题
    论文中的图表是为文章增光添彩的必要因素,但处理不当反而拖了文章的后腿。比如在文档中的图片或表格尽量使用矢量图,而非相位图,否则,出现马赛克的情况会使阅读者很不舒服。一些涉及版权的图片则应注明出处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慎用截图工具,一旦留下了致命的失误当贻笑大方。图表的格式在国家标准的学术规范中也有规定,应该在检查文档时仔细核对确保无误。

    (8)排版问题
    这属于基本功,但也是老大难问题。本科刚毕业时,我几乎不知何为标准排版,前几日清理当时的电子文档,看到了本科时的排版结果,哭笑不得。字号不统一,行距不统一,没有固定的段落格式,文档结构图混乱,更可怕的是漏字错字的情况层出不穷。到了硕士毕业论文确实应该精益求精,争取排版方面零错误。

    答辩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言简意赅,把握好时间;演讲时保证思路清晰,语音洪亮,用词得体;讲解后虚心听取专家们的质疑和提问,不要急于反驳,稍事准备后在统一作答;回答完毕后还须对答辩委员会老师进行简短适度的致谢;答辩后还有一系列后续工作,须针对老师们所提的意见尽快修改论文并提交终稿。论文答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组织者、参与者的精心安排与积极配合。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答辩人提交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明年的我们准备好了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6763-388383.html

上一篇:清华散记
下一篇:“城市病”解读——再读《城记》
收藏 IP: .*| 热度|

4 许培扬 强文丽 周灵娜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