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勋说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monjo828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求知忌满,得志莫狂。

博文

把热钱放到债市这个“池子”里

已有 2542 次阅读 2010-11-20 14:27 |个人分类:经济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把热钱放到债市这个“池子”里
  近期,各界关于通胀话题的讨论如火如荼,而且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价格上行的压力更显突出。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出席“中国全球债务融资研讨会”时表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仍旧比较复杂,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时出现,发达经济体复苏有所放缓,货币条件持续宽松,部分新兴经济体增长较快,但面临一定的资本流入的压力。
  显然,在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后,近期美元持续贬值,而非美货币则被动升值,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使得国际热钱加速流入中国市场。有一个新的证据可以佐证:商务部11月16日例行发布会上公布的数字显示,1月至10月,全国累计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181家,同比增长16.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0.03亿美元,同比增长15.71%。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领域FDI在1月至10月累计增幅已猛增至48.04%。
  面对热钱的泛滥,周小川表示:“短期的投机性资金要进来的话,希望把它放在一个池子里,而不让它泛滥到整个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去。”周小川的讲话显示出,当前在国内物价持续攀升的环境下,针对国际热钱的加速流入保持着高度关注,也显示出央行在目前货币政策上更加复杂的局面。
  一发而动全身,池子理论的抛出立即成为各界人士争相讨论的热点。通过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立场:一个就是将热钱引入到股市和房市,另一个就是国内的债券市场。可以看到,今年以来,管理部门对楼市的调控保持高压态势,当前部分地区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有所遏制,热钱流入楼市的积极性有所下降。那么,目前能够用来作为池子吸引热钱的就剩下股市和债市。
  支持将池子放在股市的人,其依据主要是,通过对目前的公司上市体制进行改革,放开对企业的上市门槛,通过做大主板市场以及中小板块的上市公司资金规模,从而实现整个中国的股票市场规模的壮大,以此稀释热钱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股票市场到目前并没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我国股市本质上依旧是一个政策市,企业上市的目的并不是放在企业的发展经营上,更多是一种圈钱的行动。企业的上市权力依然集中在发审委,这个体制所带来的弊端,一直就为人们所熟知。各种内幕交易以及PE腐败,这些都是当前我国证券制度需要改变的,但是这些问题显然是短期内不可能解决的。
  资产泡沫的膨胀和破灭对经济的破坏力不言而喻。一旦泡沫破灭,股市不仅难以起到实体经济缓冲器的作用,反而可能成为引发新危机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日本资产泡沫破裂导致通货紧缩,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等充分说明股市对经济稳定的重要性。因此,从这两方面就可以看到,把热钱放到股市里无疑是养着一只猛虎,不仅让它在股市里兴风作浪,而且给我国的资本市场改革带来巨大的政治风险。
  照这样的理解,当下就剩下债券市场这个唯一的选择了。事实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日前就提出可以效仿巴西的经验,专门在债市中辟出一块,供应特定的债券品种,国债或者企业债都可以,让境外资本来投资,相当于在债市中筑一个“池子”。
  可以看到,相对于股市和楼市,债券收益相对固定,投机空间有限,而且也能够将其置于有效的监管范围。我国的证券市场目前没有对外开放,与证券市场涉及复杂的利益矛盾相比,债券市场相对而言也要简单得多,其相关的规则操作要容易,因此,就政策本身而言,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此外,我国债券市场目前规模已居亚洲第二、世界第六,已经完全具备吸引热钱进入的能力。数据显示,2010年1-10月,全国债券发行量8.2万亿,同比增长25%。截至10月末托管量达到20.5万亿元,同比增长21%。
  当然,当前的债券市场也还需要做一些改进,相对于各类机构对固定收益产品的庞大需求,国内债券市场目前没有对外开放,整体上已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与成熟金融市场相比,发展不足仍是中国债券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其主要表现为:避险工具不足,风险分担市场机制不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仍然滞后,市场流动性有待加强,市场价格尚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收益率曲线有待进一步完善,机构投资者类型相对单一,同质化现象仍旧比较突出,信用评级的公信力还有待提高,制约市场发展的法律政策问题还有待解决,会计税收等配套制度亟须根据产品创新的需要进行调整。
  两相比较,笔者也赞成在债券市场“筑池”,这相对于证券市场的改革而言,阻力要小得多,而且债券市场的参与者基本上都是大银行等机构,这就减少了市场不稳定的因素。所以说,将债券市场作为吸引热钱的池子,以缓解当前美元泛滥的问题是一个现实可行的选择。
  2010年11月20日刊于上海商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6879-385745.html

上一篇:挑战商业伦理是自毁声誉
下一篇:期待稳定物价“国16条”发挥更大作用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