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网络学术交流也应有礼仪 精选

已有 7003 次阅读 2010-10-28 09:0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交流

[关于网络学术交流的礼仪问题,我一直觉得是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没有查到有关资料,如果有的话,希望有心人提供,以供学习提高。本文只是个人的点滴体会,不系统不全面,甚至不正确,欢迎补充,欢迎批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术交流通过网络的途径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在传统的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过程中,人们普遍比较注重学术会议的礼仪,例如参加会议要准时,做报告要严格按照组织者安排使用时间,称呼别人要采用学术职务,不能在没有征求作者同意的情况下随意照相和拷贝幻灯资料,请教问题首先进行自我介绍等。但在进行网络学术交流的时候,人们同样应该遵守一定的礼仪,不过这方面的资料一般不多,而且比较凌乱。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这样会导致交流效果的降低,甚至失败。

首先重要的是尊重别人的知识、时间和精力。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都应该注意一些细节。在公开的学术网络上,首先要把想请教问题描述清楚,不能让潜在的回答者产生误解;其次不要问一些显然属于常识性的问题,这类问题都能很方便地通过网络或教材查到答案,问这样的问题显然是不合适的,当然如果自己确实不懂并涉及专业问题,可以声明的情况下问这类问题;最后就是不要问过问题后不随时回头确认,既然是请教了别人问题,就不要自己先忘记这个事情,要随时注意是否有反馈信息,否则会让回答者觉得很没趣,当然为了保持一些网络平台的版面整洁,也可以通过邮件或短信等他交流途径适当表示一些谢意。

在实名制的网络交流平台上应有更多的礼仪首先建议采用实名请教,例如在科学网上请教问题,因为被请教者都是实名,如果问问题的人是匿名,这样就显得不公平;其次应该自我介绍,就是要把问题的背景,必要时要介绍把自己的个人学术背景介绍清楚,如果请教的问题不愿意公开,可以采用相对秘密的途径进行交流,不能只希望别人给出答案,而不让人了解这个答案的意义和受益对象;最后是如果问题得到解决应该反馈给被请教者。

通过电子邮件或着短信进行学术交流时,应参考实名制的网络交流平台的模式我过去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是一个本科生、研究生或医生,请教教授如何做什么什么实验,我这个时候总感觉对方显得非常突兀,一般我就要求对方把要请教的内容想解决什么问题说清楚,就是这个问题的意义,甚至我希望了解对方实验的基本设计情况,因为我不希望自己帮助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再就是要求对方把名字和单位甚至导师的情况说一下,这样我能了解这个问题是帮助了谁,我曾经告诉过对方,做好事不留名是美德,但要求别人做好事不留名不是美德。一般我不要求对方对将来的问题情况进行反馈,不过确实许多人也不注意这个问题。

参考:网络礼仪 http://www.glnc.edu.cn/thjp/qnzx/wlly/wlly_01.htm

 

 



博客感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377628.html

上一篇:如何开展动物实验
下一篇:氢气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CCM)
收藏 IP: .*| 热度|

35 武夷山 张学文 张志东 孟津 亓冲 赫英 赵凤光 杨远帆 许浚远 逄焕东 唐小卿 黄富强 袁贤讯 钱磊 苗元华 蔣勁松 耿文叶 曲津华 魏玉保 郭桅 侯成亚 许培扬 曾庆平 唐常杰 汤奔阳 林涛 黄锦芳 曾新林 张南希 psystudyliu 侯振宇 zhangling runasun AiPY zhangzhi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