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关注潮汐组合对罕见超强台风鲇鱼的增强作用

已有 4657 次阅读 2010-10-19 06:47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拉尼娜, 潮汐组合, 拉马德雷, 超强台风

罕见超强台风鲇鱼将进入我国南海
“鲇鱼”升级为今年最强台风 资料图片

关注潮汐组合对罕见超强台风鲇鱼的增强作用

                                               杨学祥

 

新华网北京1018 (记者 罗沙)记者18日从国家海洋预报台获悉,超强台风“鲇鱼”目前位于吕宋岛东北部洋面上,预计18日中午将登陆吕宋岛北部,于18日夜间进入我国南海。据悉,目前“鲇鱼”的中心气压895百帕,强度已经超过2006年对我国影响巨大的超强台风“桑美”,可以说这是西北太平洋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成的最强台风之一,西北太平洋秋季出现这么强的台风也很罕见。关注强潮汐的增强作用【1】。

 

据央视视频报道,网超强台风鲶鱼来袭 威力堪比卡特里娜飓风【2】。2005829,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数以万计的房屋被淹和数十万户家庭断电,美国总统布什当天宣布上述2个州为重灾区。据估计,飓风“卡特里娜”给美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将是美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西北太平洋秋季出现这么强的台风,原因有以下三点:

 

2010年的拉尼娜事件导致台风增强。

 

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使地球气候异常,尤其是对中国影响较大。2008年冬季中国气候异常,南方诸多省份出现大范围雨雪灾害天气,造成损失不计其数,与拉尼娜现象关系密切。回顾这段历史对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

 

2007年发生了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历史上1954-1955、1956-1957、1963-1964、1968-1969年的冬季,中国也出现了很严重的低温雨雪异常天气。20082月,国家气候中心综合分析了这些年份的气候变化后认为,这个调皮的“气象顽童”拉尼娜将对2008台风活动有影响

 

拉尼娜年,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西暖东冷的结构,造成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跃,容易造成夏季台风活动偏多,初夏生成台风和汛期影响中国的台风可能较为活跃,并有利于北上台风的活动。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遭遇重大气象灾害的损失总量将会扩大。她表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加强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科普宣传,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3】。

 

人民网20101012电 世界气象组织宣布:从7月份重新出现的拉尼娜气候象将延长6个月,将在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带来大雨和飓风。该组织有关官员科里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拉尼娜的条件将在太平洋从温和变得强劲。在今后46个月拉尼娜造成的后果将会增加。拉尼娜气候现象的特点是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面水的温度上升,一般来说将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带来大雨,南美洲发生旱灾,在热带的大西洋地区出现风暴,在北美洲出现寒流,在非洲东南部下雨。这些会对农业收成和粮食产品的价格带来严重的后果。在墨西哥和哥伦比亚暴雨后可能出现山体滑坡,在拉美北部发生洪水,这将造成重大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4】。

 

             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增强拉尼娜事件

 

近十年研究发现,El NinoLa Nina的发生与更大时间尺度的“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缩写为PDO)密切相关【5,6】。PDO是近年来揭示的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它是叠加在长期气候趋势变化上的一种扰动,直接造成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影响ENSO事件的频率和强度。1976-1977年北太平洋出现了一次显著的气候年代际突变现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人们才开始对引起这种现象原因予以关注【7,8】。

 

“拉马德雷”(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年—1924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25年—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年—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年—1999[5-8]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Lamadre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El NinoLa Nina的母亲。其形成原因尚待研究。为叙述简便,文中“太平洋十年涛动”也用“拉马德雷”表达。

 

吕俊梅等人利用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距平资料、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联合环境分析中心(JEDAC)的海表和次表层海温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不同背景下ENSO循环的特征。结果表明,在PDO的暖位相时期,El Nino事件发生的频率较高,强度较强;反之,PDO的冷位相时期,La Nina事件发生的频率较高,强度较强[6]

 

            强潮汐使台风从小泥鳅变为大鳄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9】,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20004月温室效应提出者之一查尔斯•季林(Keeling)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1800年。潮汐资料表明,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10】。

 

潮汐高潮在公元前398年和53年、公元1425年和1629年、3107年和3452年达到极大值,在公元538年、2337-2540年达到极小值,形成1800年变化周期。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短周期的潮汐变化有半个月、一个月、半年,还有5.51122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周期相对应。

 

20107-11月为强潮汐时期,持续5个月,是超常的强潮汐时期,10月为第四个强潮汐月。在强潮汐组合期间,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这是今年夏末冬初冷空气活动频发的原因之一,也是西北太平洋秋季出现这么强的台风的原因之一【1】。

 

据国家气候中心评估,2006年第8号热带风暴“桑美”(SAOMAI85日晚在关岛东南方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87日凌晨加强为强热带风暴,下午加强为台风,89日上午加强为强台风,傍晚加强为超强台风。8101725,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60/秒),中心气压为920百帕,是近50多年来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台风。超强台风“桑美”具有风速大、降雨集中的特点。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81416统计,浙江、福建、江西和湖北四省共有592.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15人,失踪160人,紧急转移安置180.1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44.9千公顷,其中绝收26.1千公顷;倒塌房屋6.1万间,损坏房屋37.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6.7亿元【11】。

 

  温州市气象部门分析,2006810农历七月十七,适逢农历七月天文大潮期,若“桑美”在今天登陆,就很有可能出现我们常说的风、暴、潮“三碰头”,破坏力极大【12】。

 

2006年中新社北京八月十日电 来自中央气象台最新消息说,“桑美”登陆时适逢天文大潮期,可能引发中国东南沿海风暴潮。由于台风“桑美”具有中心风力强、云层密度大、移动速度快等特点,台风登陆时正值中国天文大潮期,可能引起海水猛涨、倒灌,引发东南沿海风暴潮【13】。

 

2006年伊始,我们就一再发出8-11月的强潮汐预警:2006811为月亮近地潮,12日月亮在北纬0.00100度,9日为日月大潮;24日为日月大潮,26日月亮在南纬-0.00003度。本月在强潮汐时期(近地潮与日月大潮不超过3天)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小,冷空气活动弱。86月亮在南纬28.59372度,819月亮在北纬28.64375度。因此,8619日潮汐南北震荡较强;9-11日和24日,潮汐东西震荡较强。8月上旬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2006年第8号热带风暴“桑美”(SAOMAI200685晚在关岛东南方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恰逢86的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历时12小时在南北纬28.6度之间震荡一次,使“桑美”87凌晨加强为强热带风暴,下午加强为台风;89为日月大潮,11日为月亮近地潮,两者时差不超过3天,形成强潮汐,半日潮使“桑美”在89上午加强为强台风,傍晚加强为超强台风。8101725,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60/秒),中心气压为920百帕,是近50多年来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台风【14】。

 

                    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能忘记

 

超强台风“鲇鱼”目前位于吕宋岛东北部洋面上,预计18日中午将登陆吕宋岛北部,于18日夜间进入我国南海,22-23日接近海南岛。20101020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19度,赤道和低纬度地区潮汐变化最大;1023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超过三天),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23-25日潮汐强度相对较强,对台风有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罕见超强台风鲇鱼将进入我国南海和拉尼娜事件的增强作用。发表于 2010-10-18 13:32:49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4562

2.  视频:超强台风鲶鱼来袭 威力堪比卡特里娜飓风。发布时间:2010101808:13来源:央视网。(责任编辑:刘晓静) http://news.sohu.com/20101018/n275873393.shtml

3.  于文静。"气象顽童"拉尼娜将对今年春夏中国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发布时间: 2008/02/20 来源:新华网。http://www.jhnews.com.cn/xwzx/2008-02/20/content_53052.htm

4.  管彦忠。拉尼娜气候现象将延长6个月带来大雨和飓风。来源:人民网 2010101218:11搜狐。http://news.sohu.com/20101012/n275570195.shtml

5.  杨修群, 朱益民, , .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的研究进展[J]. 大气科学, 2004, 28(6): 979-992.

6.  吕俊梅, 琚建华, 张庆云, .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暖背景下ENSO循环的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2): 238-249.

7.  Zhang Y, Wallace J M, Battisti D S. ENSO-lik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1900-93[J]. J. Climate, 1997, 10:1004-1020.

8.  Mantua N J, Hare S R, Zhang Y, et al. A Pacific ingterdecadal climate oscillation with impacts on salmon production [J]. Bull. Amer. Meteor. Soc., 1997, 78: 1069-1079.

9.  马宗晋, 杜品仁.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5, 10: 99-102.

10.              Charles D Keeling,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J]. PNAS, 2000, 97(8): 3814-3819.

11.              国家气候中心。0608号超强台风“桑美”影响评估。日期:2006-08-15 http://n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ChannelID=2&NewsID=2205

12.              李艺,金建树。桑美台风恰逢天文大潮 可能正面袭击温州。 2006081009:52 温州网-温州日报http://news.sina.com.cn/c/2006-08-10/095210684988.shtml

13.              阮煜琳。桑美登陆可能引发东南沿海风暴潮。2006081018:18 中国新闻网。http://news.sina.com.cn/c/2006-08-10/18189714578s.shtml

14.              杨学祥。强潮汐使台风“桑美”从小泥鳅变为大鳄。上传日期:2006-8-17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315.htm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374730.html

上一篇:2010年10月18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矩平)和拉尼娜进展
下一篇:海南还将连遭三次降雨天气袭击和潮汐组合对比
收藏 IP: .*| 热度|

1 钟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