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学术交流网2002-2004年发布美国学和美国史学专题索引(编号1055-1

已有 4190 次阅读 2010-10-11 08:12 |个人分类:博客专题目录(10-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交流网, 美国学和美国史学, 专题索引, 2002-2004年

学术交流网2002-2004年发布美国学和美国史学专题索引(编号1055-1060)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1011日发布

 

107日起分类发布学术交流网2002-2004年中国美国问题论文和资料总目,总目的编序和笔者发布的2007-2009年中国美国问题博文相对应,便于自己和有兴趣的网友查阅。

 

1055  美国科技论著评论

 

1056  美国军事论著评论

1056-W2003刘见林(Liu Jianlin):《和平时期的野蛮战争:小型战争和美国的崛起》,发表:《华盛顿观察》周刊/第卅八期(2003 1015 日);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31025日转发

1056-W200401刘见林(Liu Jinalin):见林新书介绍:《进攻计划》/《华盛顿观察》周刊/18(2004526); 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61日转发

1056-W200402刘见林(Liu Jinalin):见林新书介绍:《伊拉克战争》/《华盛顿观察》周刊第23/2004630 ;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72日转发

1056-W200403刘见林(Liu Jinalin):

《濒临战争:第一次朝鲜核危机》/《华盛顿观察》周刊/31期(20040901日);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94日转发

 

1057  美国文化文学论著评论

1057-W200201潘小松(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Pan Xiaosong):关于亨利·纳什·史密斯著《处女地》, 《博览群书》;学术批评网/学术规范/20011122日转发;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评论/2002102日转发

1057-W200202朱雪峰(Zhu Xuefeng):中西合鉴 踏实求新:试评《新编美国文学史》,中华读书报》2002116日;史学评论网/史学评论2002116日转发;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评论/20021118日转发

1057-W200301戴晓东(Dai Xaiodong):一种现代主义的视角——《文化帝国主义》评介(A,发表:《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3913日转发

1057-W200302戴晓东(Dai Xaiodong):一种现代主义的视角——《文化帝国主义》评介(B,发表:《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3913日转发

1057-W200303刘见林(Liu Jianlin):华盛顿观察新书介绍:《恐慌文化:美国何以为错误的信息害怕?》, 发表:《华盛顿观察周刊》/2003年第廿三期(2003618日);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讨论/200379日转发

1057-W2003034lq(Lq)发布:美国作家评哈金新作《疯狂》:中国盒子──有关天安门时期的疯狂和回忆,发表:文学城/2003923日;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索引/2003925日转发

1057-W200305吴建友(Wu Jianyou):“美国新生活方式丛书”出版,发表:光明日报;学术批评网/学术信息/ 2003102日;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31011日转发

1057-W200306 (Zeng Jin):新书介绍:《丁字裤和同情:脱衣舞俱乐部常客及男性欲望》,发表:《华盛顿观察》周刊/2003年第廿七期 (2003716);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评论/2003718日转发

1057-W200401刘见林(Liu Jinalin):见林新书介绍:《进攻计划》/《华盛顿观察》周刊/18(2004526); 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61日转发

1057-W200402刘见林(Liu Jinalin):见林新书介绍:《伊拉克战争》/《华盛顿观察》周刊第23/2004630 ;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72日转发

1057-W200403刘见林(Liu Jinalin):

《濒临战争:第一次朝鲜核危机》/《华盛顿观察》周刊/31期(20040901日);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94日转发

1057-W20040叶杏依(Ye xingyi):大洋彼岸的身体写作 曼哈顿应召女郎出版日记/凤凰周刊/总第143期;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66日转发

 

1057.1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1057.1-W200401陈雅莉(Chen Yali):文明冲突论,还是性文明冲突论?/《华盛顿观察》周刊/2003年第12期(总第28期)(2003326日); 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57日转发

1057.1-W200402果戈网(Gogewang):亨廷顿理论与"新权威主义"A--读亨廷顿的《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果戈网/200452日转;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57日转发

1057.1-W200403果戈网(Gogewang):亨廷顿理论与"新权威主义"B--读亨廷顿的《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果戈网/200452日转;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57日转发

1057.1-W200404何星亮(He Xingliang):文明会冲突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118;中国民族学学会;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57日转发

1057.1-W200405[]亨廷顿(Hengtingdun):《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文版序和前言/果戈网/200452日转;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57日转发

1057.1-W200406[]亨廷顿(Hengtingdun):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目录/果戈网/200452日转;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57日转发

1057.1-W200407皇甫茹(Huangpu Ru):从亨廷顿新书看布什连任,,发表:中国思维网/2004616日;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618日转发 

1057.1-W200408米勒(Mile):[]亨廷顿文《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当代思潮;果戈网/200452日转;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57日转发

1057.1-W200409 明之时(Ming Zhishi):"9.11"后重读亨廷顿/中国投稿热线资料库; 果戈网/200452日转;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57日转发

1057.1-W200410杨帆(Yang Fna):文明之间的冲突,还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A/博客中国/2003922; 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57日转发

1057.1-W200411杨帆(Yang Fna):文明之间的冲突,还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B/博客中国/2003922; 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57日转发

1057.1-W200412杨帆(Yang Fna):文明之间的冲突,还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C/博客中国/2003922; 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57日转发

 

1058  美国教育论著评论

 

1059  美国地理论著评论

 

1060  美国学论著评论

1060-W200201黄安年(Huang Annian):学习罗荣渠先生的求实创新精神——读《美洲史论》,公开发表:《世界历史》1998年第3期;学术批评网/史学评论/200217,《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评论/2002522日发布

1060-W200202黄安年(Huang Annian):读三本美国问题研究新著,学术批评网/学术规范/2001124;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评论/2002821日发布

1060-W200401卢宁(Lu Nian):美国研究著述巡礼/《美国研究》/2004年第1期;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3325日转发

1060-W200402美国研究编辑部(Meiguo Yanjiu Bianjibu):美国问题著述巡礼/《美国研究》/2004年第2期;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618日转发

1060-w200403美国研究编辑部(Meiguo Yanjiu Bianjibu):

美国著述巡礼/《美国研究》/2004年第3;学术交流网/美国图书评论/2004915日转发

927日转发

1060-W200404朱世达(Zhu Shida):艺术·历史·社会--论《美国》三部曲的艺术特色(A)/美国研究/1988年第1期;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评论/200447日转发

1060-W200405朱世达(Zhu Shida):艺术·历史·社会--论《美国》三部曲的艺术特色(B)/美国研究/1988年第1期;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评论/200447日转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372003.html

上一篇:再次建议博文精选提倡原创
下一篇:学术活动报道的官气何其浓?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