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咖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rveyho

博文

与其空谈诺贝尔奖,不如实在提高年青一代的创新教育

已有 6290 次阅读 2010-10-7 02:03 |个人分类:观点|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创新, 诺贝尔, 兴趣

新的一轮诺贝尔奖出炉,科学网又一阵波浪,很多为人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如何如何,而我们中国,国内教育,教育机制又如何如何。不一而足。

杨振宁先生预言,中国大概十年内会拿诺贝尔奖。先不论这个预言是否乐观,毕竟,一个尖子不代表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我觉得,这个‘尖子’的出现,不应该是偶然,而是一个优秀的育人,创新机制的必然。

中国人或东亚人相比西方人,本就性格内敛,更听话,而个性不足,创新思维比人家差。西人性格外向,能言善辩,强调个体,但又尊重合作。尤其一点,其教育机制,思维方式很强调兴趣,创新为学第一要素,这可能才是最基本区别。

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带,自己千方百计去自学,调研,寻求资源,往往出成果。

刚好参加本科生(工程科学)的毕业项目报告会。系,院极重视,与一正规会议一模一样:有口头讲座,有壁报,有茶歇,学生正装以示其慎重。家长,亲人也过来支持。题目每个学生皆不同。项目目录令人叹为观止,说不定一些重大成果,或一些商业运作就在这些稍显稚嫩的项目中萌芽,如:

新型针头设计,人造肌肉,肺癌细胞研究,安在帆船摇橹上的计力器,舰艇周围的空气力学...

一些项目水平之高,有时忘了这还是出自本科学生之手。当然,每个项目的导师也是尽心尽力,多活跃在科研第一线,也保证了学生项目的质量。

中国人不缺勤奋,而是缺优质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兴趣的人文文化。

附第一天学生报告目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7350-370430.html

上一篇:神奇的血管调节机制 (Bayliss反应)
下一篇:雨中游比萨
收藏 IP: .*| 热度|

6 赫英 刘锋 王德华 汪育才 孔玲 waumo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