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中国学者缺乏自信

已有 5212 次阅读 2010-9-17 16:0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抄袭、国际化

 

最近国际学术圈和科学网上最热闹的是关于中国期刊的讨论,从投稿存在抄袭到论文造假,从中国期刊国际化改革潮流再到清华大学大量招收留学生。表面上讨论这些问题,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似乎隐约有一种感觉,我们似乎缺乏起码的自信。现在主要以关于论文抄袭谈谈看法。

老师发表在《自然》上的文章,从内容上看与以前她发表过的中文文章差不多,之所以发表在《自然》上会引起如此规模的关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自然》杂志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让你不得不关注。许多学者都有每期CNS必看的习惯,至少我自己是这样,英语有困难,全文拿不到,就看看题目,看看摘要。一方面,担心自己相关学科有什么报料性进展从自己眼前流失掉,看CNS对把握学术大潮流是比较省事的方法,毕竟文章数量有限,另外,也是猎奇的需要,特别是NS,有很多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文章,也能满足好奇心不是。至少我觉得看这些东西的兴趣要超过看社会新闻。

支持张老师的话就不用多说了,反对的原因也很多,其中一类好象是“家丑不可外扬”,“担心影响中国学者的国际声誉”,担心“国际同行不愿意读我们的文章”。这些担心当然有道理,但不必要过分。老师谈的问题的重点是存在写作方面的抄袭现象,实际上这个问题国际上早就有争议,有些例如材料方法,不抄袭是比较难的,有的实验室几乎一年10几几10篇文章都使用几乎同一套实验方法的也不希奇,如果几篇不一样没大问题,如果让100篇不重复,英语母语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或者解决了也是表面上的,骨子里的抄袭是难避免的。

在美国,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Plagiarism这个词是非常刺眼和恶劣的,一旦发现有学生这样,轻则取消成绩,重则劝你走人。因此,英语写作中有一个重要的基本功训练项目是进行paraphrase,什么意思?就是要换一种说法,你可以对别人的观点和语言进行改写,然后就不是Plagiarism了。但在学术上,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表面上Plagiarism,即使采用了高水平的paraphrase,思路和思想的抄袭才最恶劣,但反而很难被计算机识别的,至少现在的技术还不行,计算机只是针对字母的相似度进行区分。

另外,中文表达与英语表达有很大区别,同一个意思,英语可以有非常多的表达方式,中文就难地多。这也可能是我们中文比较容易出现Plagiarism的一个原因吧。至少在中国的学术圈,或伪学术圈,存在这样一句明言“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似乎好象抄袭无罪,抄袭光荣了。也就是说,抄袭这个家丑,客观存在,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早晚都要被揭,自揭至少比别人来揭好一些,至少表示我们有一定自信暴露我们的缺点(所谓家丑不外扬,前提是能绝对保密)。我们问题我们的家丑也绝对不就这一个,将来会有更多类似事件发生,大家千万要作好思想准备。当然,地球人就是这样的档次,总是相互之间争斗、猜疑、排挤,主要因为空间和资源有限,出现矛盾很正常,老外喜欢看看我们的笑话也是可以理解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张主编写篇这样文章不会影响中国学者获得诺贝尔奖的,即使不写也不会就给你倾斜政策。所以我觉得,大家反对根子里有一种不自信的因素在里面。

实际上我们应该自信,设想如果这个问题出现在一个小国家,同样的内容大概《自然》不会接受,在提前30年,同样的内容大概也不会被接受,因为当时中国学术的影响力和规模都太小,实在无法引起《自然》编辑们的关注。所以,我们应该高兴,就象美国名人说过的“没有人去踢一个死狗”,他们讽刺、挖苦或排斥,是因为你已经开始被重视。这不,《自然》的事情没完。《科学》又发表两篇涉及亚洲科技发展和中国计划生育的文章,他们关注中国的文章将不簖出现,反复出现,因为只要涉及中国的话题,就能吸引人的眼球。《自然》杂志作为一个期刊,吸引眼球是它有生命力的表现,是它必须选择的。我们中国的期刊也发表一些类似“攻击”美国的文章,大概很难引起这样的轰动效应吧。

说了得罪人的话,已经作好被批甚至被骂的准备。请吧,我认帐!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364002.html

上一篇:研究生教育应该怎么改革?
下一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氢气或可预防太空病
收藏 IP: .*| 热度|

28 刘洋 杨学祥 卫军英 彭思龙 王号 曹聪 许浚远 孙根年 唐小卿 杨正瓴 吕喆 孙永昌 王启云 耿文叶 魏玉保 高建国 郭桅 侯成亚 许培扬 曾庆平 饶海 李毅伟 林涛 曹建军 杨华磊 张南希 zhangling dog752003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1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