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我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科发展报告

已有 5366 次阅读 2010-9-7 17:07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传染病, 杂谈, 学科发展, 中西医结合

一、学科概况

    1.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科队伍

    (1)学科队伍情况:我国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各级医师约7500人左右,其中包括:①地级市以上的传染病医院近200家,约1500位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医生,是该领域的主力军;②各县级以上中医院的肝病、爱滋病和从事其他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2300人左右;③各综合医院传染科、儿科、皮肤性病科、中医科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2200人左右;④各结核病院(胸科医院)、防治所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500人左右;⑤各血吸虫病医院、防治所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500人左右;⑥各儿童医院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200人左右;⑦各皮肤性病医院、防治所从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工作的医生约300人左右。

    能够得出这样一个数目,是因为大陆从事传染病工作的中医实际上都是中西医结合医生,与国外和港澳台的“纯中医”明显不同,他们在临床工作中,无论诊断还是治疗都是采用的两套体系、两种方法。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的建设情况:2006年确定的建设单位有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天津市传染病医院、河北省石家庄市传染病医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医医院、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上海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周口市中医医院、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共16家。目前已分成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等3个小组进行网络性协作研究。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重点专科建设情况:2002年确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陕西省中医医院、青海省中医院、河北中医肝病医院、解放军302医院等10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肝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06年通过验收);2006年确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艾滋病临床基地”的建设单位有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天津市传染病医院、河南省上蔡县中医院、湖北省随州市中医院、江西省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安徽省利辛县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等9家。

    2.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交流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与2006年2月成立,暨举行了全国第一届学术会议。会议由深圳市东湖医院承办,收到论文323篇,实际到会代表280多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房书亭副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宇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陈智教授、广东省卫生厅廖新波副厅长、深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刘应力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院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Robert Coombs教授、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管轶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朱托夫教授等16位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第二届学术会议拟今年11月在北京举行,由解放军302医院承办。

    (2)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年会于2007年10月19~20日在广东省深圳市花园格兰云天大酒店召开,会议除进行了有关工作外,还进行了学术交流,并请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同意后,举行了国家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筹备情况报告会,由杨龙会处长亲自主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叶永安教授报告了病毒性肝炎中医专项及发热性传染病基地建设筹备情况,中国科学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王健主任报告了艾滋病中医专项筹备情况,吉林省中医药研究院王玉研究员报告了耐多药肺结核中医专项筹备情况。

    (3)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立以前,已有大量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论文在国内外多次学术会议上交流。比较集中的有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肝病学术会议、中西医艾滋病学术会议。初步统计,“九五”以来约2600余篇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论文参加各级学术会议交流。

    3.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的论文、著作和科研成果

    (1)著作:“九五”以来正规出版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著在60本以上,其中直接以“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命名的著作如下:杨培明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吴子明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马彦平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与流行病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邓永诚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用全国卫生院校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实验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刘金星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蔡宝昌赵国平主编《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张书文 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医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系列教材》(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赵正洪主编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

    (2)论文:根据多种检索系统的初步统计,“九五”以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论文在3000篇以上,除极少数病种外,基本涉及了绝大多数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

    (3)立项课题和科研成果:“九五”以来初步统计,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立项课题仅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就在100项以上。

    在科研成果方面,我们仅收集了2006~2007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有关传染病的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6年三等奖1项,2007年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二等奖1项,2007年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其中包括“适合艾滋病防治示范区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从肾论治的临床实践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中医邪正发病学说与免疫及微生态平衡相关性的研究”、“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系列研究及开发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的影响”、“艾滋病常见中医证候的研究”等。

    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共5项成果获得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扶正化瘀法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抗药性恶性疟防治药青蒿素复方的研发与应用”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常见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的制定

    制定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标准的工作任务很重,我们还没有起步。目前已经形成的标准如下:(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制定的“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2)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疗方案”(2003年);(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06年);(4)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2004年5月于湖北宜昌);(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2004年);(6)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制定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2004年)。

    5.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的筹备

    2007年8月由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办《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报》(季刊,粤内登字B第11101号),今年已经出版了第1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申请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双月刊),已于2005年10月上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些公关工作仍在进展中。

二、存在问题

    1.学科的交叉和重叠

    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目标和任务交错和重叠,传染病和艾滋病、肝病、热带病、结核病等的混杂,存在定位不准的情况。例如在研究生的论文、开课等方面有时难以区分;中医有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艾滋病专业委员会、世中联肝病专业委员会等,工作目标和任务交错和重叠。

    2.临床研究缺乏规范

    刘建平教授采用系统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多项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试验文献,发现随机分配注意不够、盲法与安慰剂对照使用较少、组间对照可比性差、中草药质量难以控制、治疗效果可信度低、副性事件缺少报告等是主要的问题。

    3.药物质控无法保证

    以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为例,迄今文献报道的验方已不下千首,多是自搞一套,很少进行严格的重复性验证。除了弄虚做假的因素之外,药物品种、产地、采集、贮藏、炮制、制剂加工等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例如大黄,50多个品种,产于十几个省份,各地气候、土壤不同,挖根取茎时间各异,炮制加工方法有别,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则相差甚远。再加上一个常用处方,几味乃至几十味药杂在一起,煎煮方式和时间不同,其中的配伍变化更加复杂,各药物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分布和排泄情况尚难弄清,血药浓度及其维持时间无从把握。因而,药物的质量控制难度很大,也往往产生一些“偏倚”。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辨证论治和随症加减不说,固定组方亦药多而杂,关键还在于并无确切的突出疗效。你组一方,我用一药,蜻蜓点水,蜂拥而上,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事倍功半,既无法肯定疗效,又难以深入下去。

    4.医疗模式比较混乱

    (1)管理不力:在医疗市场化的推动下,很多带有欺骗性、误导性的宣传和广告,使患者上当受骗,耽误病情,浪费财物,在乙型肝炎、性病等病种中十分普遍。

    (2)过度治疗:由于医疗市场化,我国的医疗行为存在着严重的滥用检查和过度治疗。例如慢性乙型肝炎,一方面部分患者未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而采用缺乏实际效果的所谓特效疗法,另一方面存在某些患者过度抗病毒治疗问题。分析其原因,一是患者的求医心切,特别是某些用人单位的过分要求;二是某些医生缺乏专业修养或者医德,尤其是民营医院;三是某些厂家的“学术攻势”,使联合、序贯的长期治疗“矫罔过正”;四是目前的诊疗指南尚不完善(我们将在下文讨论)。过度抗病毒治疗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导致有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则会诱导大面积的病毒变异和临床耐药。。

    (3)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大医院的门庭若市,患者入潮;另一方面是中小医院惨淡经营,门可罗雀。导致医疗资源和技术力量的严重失衡和浪费,实际上也是个管理问题。

三、发展前景

    1.临床研究

    通过严谨的临床研究,探讨中西药物防治传染病的确切治疗作用和机理。首先,根据现代医学的生物学原理,针对各个病种及其病型、病程和并发症,进一步探讨更为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其次,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课题设计,如严格的病例选择和排除、肯定的随机双盲对照、确切的考核指标(如可靠的病原学检测数据、用药前后的组织学观察并长期随访等)、可靠的统计分析等等,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1)建立传染病病证结合的诊断评价标准: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分型论治,是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特色,需要建立的评价标准应包括对疾病的纳入、排出、病程及疗效等的评价标准,在用循证医学广泛分析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设立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家咨询,经过严格的数据统计分析,从效度、信度和反应度加以评价,还要进行微观辨证的研究,建立相对“金标准”的证候量表,有助于国际医学界接受。

    (2)建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疗效评价体系:①对疾病的公认的常规疗效评定标准;②构成证候的指标变化的评定标准;③生存质量的评定标准,含通用的生存质量评定量表、体现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特点的通用生存质量量表和疾病特异性的生存质量量表。

    (3)探讨各种传染病的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根据生物医学原理,利用循证医学方法,对以往的有效经验进行严格验证,对疗效确切的中西医疗法进行优化组合,并设计和筛选新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制订各种传染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从而规范临床应用。例如某种传染病,应该如何治疗,用什么药物,不能用什么药物,什么治疗方案为首选或一线用药,什么治疗方案为次选或二线用药,最好能象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制订的肺结核治疗方案一样,一至三线药物有哪些,初始病例用什么,耐药病例用什么,巩固期用什么,如何联合用药、用药的时机、用药的完整疗程、用药的剂量和规律等等,都有明文规定。在准确用药方面要进行方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如作用原理、构效关系、量效关系、配伍效应、药代动力学等,方能进一步提高辨证论治的疗效。

    2.基础研究

    (1)中药研究:包括道地药材与中药标准化的研究、中药的毒理学研究、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等等。

    (2)剂型研究:以高效、速效、长效,计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和生产储存、携带运输、服用方便为原则,研制受国际医学界欢迎的中药新剂型,充分吸收现代药剂学的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不断推出适合中药的经皮吸收、控释系统、靶向药物等新剂型,同时加强用可靠准确的科学数据和理论阐述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优化组方研究:拆方研究是优化组方的前提,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采用正交试验法、正交T值法、撤药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均匀分析法等进行。有效组合成分(部位)的提取研究包括系统提取分离法、化合物群分离法、三元论结构分析法、单药提取研究法、目标成分提取法等等,采用整体和离体相结合的方法,找出有效组合成分(部位),并研究主要有效成分、次要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间相互作用(增效、减毒),在此基础上考察有效组合成分(部位)的相互作用,再回到多指标的药理试验、计算机优化处理,找出能代表总体药效的最佳活性成分及其配比,并进一步研究最佳组合的作用机制。

    3.主攻方向

    (1)感染性疾病的免疫调节:临床上,有时应用足量抗生素来处理敏感菌所致感染,结果也未必完全令人满意,原因在于人体的免疫功能在与病菌斗争中起决定性作用。许多中药复方的抗感染作用也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的自身免疫力,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来实现的。不少临床报道提示,中医药对机体内环境的改善作用,可与抗感染治疗发挥协同效应。

    (2)细菌、病毒耐药株的治疗: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几乎遍及临床的常见病菌,也涉及各类常用抗生素,有些抗菌新药面世不久就出现了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因此,减缓和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关键,已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新药的开发,而应以预防为主,合理用药。然而,中医药对改善细菌耐药问题有不少办法,机理包括逆转细菌耐药性、消除质粒作用、增敏作用和抑菌作用等等;中医药对病毒耐药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现代医学的难点,往往就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突破点,一是发挥整体调节的优势,二是结合药物筛选,如青蒿素对于疟疾耐药性的治疗,就是典范。

    (3)感染性疾病的功能和组织学恢复

    减少毒性作用:对于感染性疾病出现的毒性反应以及抗生素的毒副作用,中医药配合可以“菌毒并治”或“细菌、内毒素、炎症介质并治”,发挥减轻症状、拮抗毒性的效应:①直接灭活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或加速毒素的排除;②改善内环境,调节机体整体功能;③拮抗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治疗所引起的不良效应;④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我们可以借鉴北京友谊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经验,争取找到“1+1≥2”的临床效果。

    改善临床症状:无论细菌性还是病毒性传染病,都可导致一些甚至是严重的临床症状,通过中西医结合整体调理方法,往往有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作用,从而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关键是如何设计实验,并拿出过硬的临床数据,以获得国际上承认。

    促进脏器功能和组织学恢复:临床证实,中医清热解毒、行气通络、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治疗配合现代医学方法,治疗各种传染病,完全可以促进脏器功能和组织学恢复,改善愈后。关键也在于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拿出严格的临床数据来。

    4.主攻病种

    (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已经开始降低,关键是已感染HBV和HCV 1亿多人中,部分正在向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肝癌演变,这是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艰巨任务之一。对于这些患者的的治疗,基本原则是清除病毒、逆转组织病理、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目前在清除病毒方面,西医优于中医,在逆转组织学方面,中医优于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下一步的任务是加大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力度,拿出具有明确的有说服力的数据,使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的诊疗指南变成实实在在的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指南。当然,要做的工作很多,任务也非常艰巨。

    重型肝炎的治疗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重型肝炎常常合并感染,表现为条件致病菌的混合感染,症状不典型,药物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而感染又恰恰是导致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增强免疫功能、减少耐药性、降低药物副作用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势态,为重型肝炎的抗感染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①直接灭活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或加速毒素的排除;②改善内环境,调节机体整体功能;③拮抗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治疗所引起的不良效应;④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例如我们已知,黄芪、人参、丹参、川芎等可促使内毒素灭活;穿心莲、蒲公英、板蓝根、金银花、山豆根等对内毒素有破坏作用;大黄、丹参、栀子、金银花、紫花地丁、黄连、黄芩等可抑制肠道大肠杆菌生长,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大黄、芒硝可以阻止内毒素在肠道内滞留,从而减少其吸收;清热解毒中药可以保护细胞线粒体结构及活力,防止内毒素所致的过氧化损伤。

    (2)艾滋病:在我国,艾滋病正处入快速增长期,而且疫苗问题、副作用问题、耐药性问题、反弹问题等等,依然是艾滋病防治的难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点包括:①抗HIV中药和复方的进一步筛选,尤其是早期治疗和耐药株治疗的方药;②对于HAART治疗的病人,配合中药治疗以减毒增效,增加依从性,促进免疫重建;③艾滋病复杂多变的临床特点,确定辨病结合辨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④观察改善症状体征、生存质量以及减少机会性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措施。据悉,国家已将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单独立项,重点资助,艾滋病首当其冲。相信随着国家的重视和资助力度的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3)结核病:近几年,全球结核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给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人们造成了严重威胁。我国随着发病率的严重反弹,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以及导致的毒副作用和耐多药结核病明显增多。在临床上,配合中药以改善症状、减轻毒副反应、恢复肝功能和调节免疫功能,往往是常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有些药物如白芨、炙百部等,对结核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可用于耐药性结核病的治疗。国外有研究表明,天竺葵属植物Pelargonium sidoides根的含水丙酮提取物可以有效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获效的原因可能与其抗菌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发现,欧前胡中的有效成分欧前胡精有很好的体外抗结核杆菌活性,与乙胺丁醇、异烟肼等相当。澳大利亚和德国的科学家报道,利用桉树精油制成吸入剂可以治愈结核病,几乎没有毒副作用。下一步研究包括:①中医药配合抗结核治疗的减毒增效作用观察;②耐药性结核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4)新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如新发传染病已经获得不少经验,例如“人禽流感诊疗方案”已经制定,基本是中西医结合模式;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缩短平均发热时间、改善全身中毒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改善免疫功能、减少激素用量、减轻临床常见副作用等方面具有六大优势。总之,对于新发传染病,我们应该积极态度,勇敢应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相信大有可为。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近期工作计划

    (1)申请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双月刊,已于2005年10月上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2)配合总会编写《临床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传染病分册》,并探讨从临床到理论的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

    (3)积极申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争取有所收获。

    (4)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网》。

    (5)积极协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做好国家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专项”的申报工作。

    (6)完成总会布置的各项任务和专业委员会的常规工作(如两年1次的学术会议和1年1次的工作会议等)。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360517.html

上一篇:维护尊严与膜拜权势
下一篇:“截断扭转”在急性重症传染病早期干预中的应用与意义
收藏 IP: .*| 热度|

2 高建国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