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海江湖,写科技感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ty333 遗传学,免疫学科学工作者

博文

有关外星人的争论,可能是人类科学发展的大挑战-1

已有 5729 次阅读 2010-8-29 12:10 |个人分类:科学探索|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外星文明探索

进入2010年以来,地球上的灾害是如此频繁,从俄罗斯的百年一遇的大火,到巴基斯坦的超级大水灾,再回到国内的长江险情,舟曲泥石流,陇南大暴雨,四川 灾害...在联想一下刚刚过去的玉树大地震,年初的北方旱情,初夏的南方涝灾,北京的酷热,新疆的涝灾等等,在灾难面前,我们人类是这样的妙小,脆弱!洪 水到来时,我们的家园只在一瞬间化为乌有,看看电视画面上巴基斯坦那些受灾的1600万人们,400万人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很多人是老人和孩子! 情况真让人心酸!再看看强大的俄罗斯,几百处大火让俄罗斯几乎无法应付,美丽的城市莫斯科有几天则是浓烟蔽日,每一天生病的人数好几百,仿佛地狱之门就要 打开!这些都是些局部的灾难,假如全球性的灾难来临,我们人类该怎么办?!

美国航空和太空总署(NASA)的关于太阳风暴警告预报等等, 很多很多的事情不能不让人联想到2012地灾难或末日的话题。2010年初以来,你可以在视频网站上看到太阳附近出现了疑似地球一般大的不明飞行物UFO 的传闻,美国航空和太空总署(NASA)是少有的几个有能力细致观差和记录太阳活动的科研机构,观差官方网站上本有相关线索的影音,但是随即撤除,并一直 否认到现在,难道是NASA在隐瞒什么?还是出来故障的影音,谁都无法解释?

瑞士出生的现居住在加拿大的民间量子物理学者Nassim Haramein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做了一系列的演讲,播放了很多人下载并保存了NASA撤换前的塬始照片和影音,展示了在太阳周围出现的了很多 像地球大小的不明飞行物(UFO),Haramein先生认为这些实际上是巨大的外星飞船或是能跨越时空的巨型飞船,利用太阳作为黑洞奇点或星门来造访太 阳系;而且在太阳的周围经常有UFO出现,并且不只一艘,而是一个完整的编队。Haramein先生说,2010年1月18日出现在太阳附近的这批大型飞 船舰队,可以说是他们自己愿意被NASA侦测到,这些飞船具备在必要时为人类提供紧急援助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会打破宇宙「不干预」法则。

>
"

2010 年年3月13日,NASA环日立体摄影卫星(Stereo spacecraft)的录像显示了很清晰的太阳周围不明飞行物的证据。我个人则认为,太阳也许在未来的时间特别是2012年里,会有什么特别的很可能是 剧烈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也许会影响了我们地球人类的生存,外星人和他们的UFO也许是在近距离探测太阳的活动。太阳表面的温度是6000摄式度,这么高的 温度为们人类的飞行器现在无法接近,可是外星的高级文明和技术应该是能够做到的。

对于在2010年1月18日前后拍摄到太阳周边的直径超 过地球的巨型球状超级飞船,Haramein先生说说,这些UFO保持运动状态,但因为没有长尾巴,绝对不是彗星,他的奇点理论为作了科学的,合理的解 释,外星人利用太阳的星门跨越不同时空来到这裡。网上传说,中华UFO科学学会理事长江晃荣也推测说,这是活动在太阳系的外星人,类似的情形在2010年 2月就曾发生,当时NASA还解释是卫星故障。

Haramein先生一个最为著民的视频就是解释太阳周围的外星飞船UFO改变了一直潜在 的对太阳系有居大危险的不易察觉到一颗红矮星Nibiru的轨道,使其没有横扫我们地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外星人解救了我们地球的一次危机。诚心的说,我 们人类的文明和历史只不过5000年,这中间真正拥有科学技术的时光也就是100来年的时间,对我们地球本身,太阳系和我们的银河系及宇宙的深入认识也就 是不足百年的历史,对生命,物质,宇宙和时间等很多本质现象的认识其实才刚刚开始。

"

如果要横穿我们的银河系,我们已知的最快的光速走到话大约需要10万年,在这个广阔的时空里,用最保守的观点看,跟我们地球条件像似的星球也有很多,生命的发生不可能只占我们地球上的。哈勃望远镜一次最激动人心的一次发现,在我们遥远的一 个宇宙深处存在着3000个银河系,每一个银河系都包含几百亿个恒星和绕他们行走的行星,而在我们现在已知的宇宙中,大约有1000亿个银河系,这里又有 多少个恒星和绕他们行走的行星,宇宙之大,真的要超越我们人类的智力局限了,在这样广袤的太空里,我们人类一定不是孤独的,也不是银河系里和宇宙里唯一的 生命。


"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6090-357274.html

上一篇:舟曲,我的梦,我的痛!
下一篇:科学网上的博文怎样才能更精彩?
收藏 IP: .*| 热度|

9 武夷山 鲍得海 曹聪 唐小卿 杨正瓴 陈辉 许培扬 曾庆平 XY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