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提纲)

已有 3272 次阅读 2010-7-31 08:55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传染病, 杂谈, 辨证体系

    这可能是我退出江湖(中医学术)前的最后一个想法,但却是一个难以完成的想法。不过,写出这部小册子应该不成问题。下面是每章的题目:

    一、绪论:

    1.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 

    (1)“是什么”

    (2)“为什么”

    (3)“做什么”

    (4)“怎么做”

    智者察同:伤寒=温病=传染病(感染病)

    愚者求异:伤寒≠温病≠传染病≠感染病

    2. 从寒温分化到中西合流

    (1)混沌状态:早期医家对传染病的朦胧认识

    (2)伤寒一统:张仲景的医学贡献

    (3)伤寒补亡:对温病学派的促进作用

    (4)寒温分化:温病学异军突起

    (5)寒温合流:近代医学的正面要求

    (6)中西一体:现代临床的必然趋势

    二、《内经》“辨证论治”萌芽

    1.《内经》外感病概念辨析

    2.《内经》的“六经分证”及对《伤寒论》的影响

    3.《内经》的其他“辨证方法”及其衍变

    4.《内经》外感病的病因学说及其影响

    5.《内经》的疾病传变学说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伤寒论》开启先河   

    1. 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

    2. 六经的“实质”与对《伤寒论》研究的反思

    3. 六经辨证能够提供哪些借鉴

    4. 六经辨证的历史局限

    5. 主证、兼证、变证与坏证

    四、温病学派异军突起

    1. 宋代“伤寒补亡”与温病学的产生

    2. 吴又可的戾气学说及其夭折

    3. 叶天士《温热论》的价值

    4. 吴鞠通《温病条辨》及其他

    5. 温病辨证学说反思

    五、“寒温合流”虎头蛇尾   

    1. 风起云涌的寒温之争

    2. 顺理成章的统一呼声

    3. 难以取舍的辨证纲领

    4. 不了了之的未竟大业

    六、“分型论治”偶得必失

    1. “阶段论”与“随机论”

    (1)注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辩证体系: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2)注重症候排列组合的辩证体系:六淫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2. “分期辨治”为什么衰落

    3. 辨证分型论治的兴起

    (1)脏腑学说为中医理论核心的提出

    (2)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观念的形成

    (3)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的制定:七十年代以来,为使诊断规范化、疗效客观化,全国范围内相继成立了研究协作,各个病种相继制订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

    4. 辨证分型论治的缺陷

    5. 传染病辨证呼唤新的模式

    七、中西结合势在必然

    1. 与时俱进:当代临床对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几点要求

    2. 求同存异: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基本理念

    (1)病因学一体化

    (2)病机学一体化

    (3)证候学一体化

    (4)诊断学一体化

    (5)治疗学一体化

    (6)预防学一体化

    (7)护理学一体化

    3. 因病制宜:重构传染病辨证体系的重点突破 

    (1)新感温病: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

    (2)伏气温病(血液途径传染病):缺乏“新感入络”的病因学说;缺乏“伏气温病”的传变理论;缺乏“伏气温病”的辨证体系

    4. 分期论治:病机、证候与治疗的辩证统一

    (1)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

    (2)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

    (3)重心治疗与随症加减

    八、新思维示范

    1. 乙型肝炎肝硬化

    (1)辨病征:表征,里征。

    (2)辨病程:平稳期,进展期,坏症期。

    (3)辨病情:A、B、C分级。

    (4)辨兼夹:8个兼夹证。

    (5)辨坏症:5个终末期表现。

    2. 艾滋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348736.html

上一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目标与任务
收藏 IP: .*| 热度|

1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