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看山,看电影“唐山大地震”之前的预习

已有 6499 次阅读 2010-7-28 08:59 |个人分类:山川与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电影, “唐山大地震”

吕乃基

写博文的一大好处是,题目信马由缰,在各个题目之间。再加上网友即兴的随机评论,就构成了所谓“非线性相互作用”,此文就是一例。

看山,与看电影“唐山大地震”有何相干?这又是受林白音先生对博主感悟张家界(中)评论的启发。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是为通常所言的看山三阶段。以此来看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会怎样?

没看过“唐山大地震”。按一般的说法,就是没有发言权。不过看过有关的介绍、报道、评论,以及对冯小刚本人的采访,因而或许可以聊上几句。实际上,博主已经上载的老天爷,你王八蛋!”,就是在写此文半途所激发的灵感。

再说,学生在上课前需要预习,此文权当看电影前的预习吧。

第一感。不知为何,博主的第一感就是“看山不是山”。“唐山大地震”,似乎没有真正拍出“唐山”大地震,没有拍出深层的与更近的汶川地震的不同之处。固然,影片中有1976年社会的若干场景,如特定的服装、背景等,还有那些赫然在目的植入式广告,然而这些似乎与故事本身的情节并没有内在的联系。换言之,若是把这些外在的东西换成汶川或玉树,似乎基本上也说得过去。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个特定年代,特定岁月,给这次人间惨剧打上的时代烙印,对地震本身,而后的救灾,以及之后的生活等打上的时代烙印,特别是在几个主角的心灵上刻上的印记。希望看到那座特定的“此山”。

第二感,看山还是山。培根曾在论述实验方法时谈到,“正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心情、心灵和情感上的隐秘活动,总是最容易在动荡的情况下而不是在其他情况下发挥出来;同样,自然的奥秘也只是在技术的挑衅下,而不是在任其自行游荡下,才会暴露出来。”19世纪,左拉如同化学家处理物质那样,将人物及其情感置于实验中。曹禺的《雷雨》同样把人物置于在实际生活中难得甚至不可能发生的场景下,由此拷问人性最隐秘的处所。影片舍弃特定时代的印记,选择在惨烈的自然灾难前,作为最普遍的人性两难的取舍和抉择,乃至喊出了“老天爷,你王八蛋!”。同时,女儿又在32年后的汶川地震中角色互换,感受一位母亲在生死抉择时的痛苦与无奈。在母女之间,亲人和救助者之间,在怨恨与宽容和爱之间,冯小刚否定了可能为艺术家欣赏的“人性的死角”,而是向往着百姓所认同的“温暖的地方”。于是,“从官员的角度,这里头讲的是大善,没有大恶;从观众的角度,也是如此,比如某女主编看完后,就想回家赶紧搂着孩子”。正是在这一点上,影片“能统一很多不同需求的人的意见”。普遍人性,难道这还不够吗?由此所折射的难道不是山的本性?

第三感,看山依然不是山。真的如此吗?这种人性的“两难”选择,实在是太多乃至泛和烂。老婆老妈落水先救谁就是一例,几乎已经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料。所以,此类涉及深邃人性的电影不是不能拍,然而还是应该拍出特色。博主以为,其中泣鬼神惊天地的“老天爷,你王八蛋!”,就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最后母女的重逢也有中国伦理色彩,但是这些嵌入的特色似乎并未在电影中得到充分展示。再看看雨果的《93年》,狄更斯的《双城记》,以及老舍的《雷雨》,时代背景与人性的生死抉择不可分割。普遍人性浸润于特定的语境之中,不仅没有削弱其普遍性,而且更为深刻有力。时代的烙印真的不能拍吗?或许“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对此,冯小刚的说辞是:在意识形态方面,我不是国营电影厂的导演。

第四感,看山依然是山。由此看来,在电影之外,实际上还有不在场的“在场者”,或者说,山外有山。看山,需连着山的背景,带着山的历史。冯小刚说,“没有人会把任务交给我”。由此,不在场者便显山露水。冯小刚的话里,竟然透着这样的意思:在中国语境下,所谓的意识形态实际上不包含,甚至排除普遍人性!带着电影外的背景一起看,就能看到冯小刚没有拍,而实际上在场的东西。影评人韩浩月含混(或含蓄)地说,“它亦是一部在电影市场环境中诞生的作品,因此是部不可能不妥协的电影”。

看来,“看山”,并非寻常所说的三个阶段,须得四个、五个,乃至无穷……

还有第五感。但是冯小刚毕竟拍出来了,也就是中国毕竟由以往排除人性的意识形态,走向了摒弃特定意识形态的普遍人性。难道这不值得中国人欣慰,以及对未来有更多的期盼?

于是,看山,还得分由谁来看。不同的主体,乃至同一主体的不同状态,会看出不同的山,还有“远山”(借用一部日本电影之名),以及变化的山……。

人和山,又怎能分得开?

第六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347892.html

上一篇:感悟张家界(下)
下一篇:还是少一点“可歌可泣”
收藏 IP: .*| 热度|

9 祖乃甡 罗帆 吉宗祥 苗元华 伍光良 侯成亚 鲍海飞 丛远新 刘广明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