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日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ry8044 物理学歪人 电气接地学雷人 qq:9792255

博文

数学、物理大师论境界

已有 8103 次阅读 2010-7-23 12:43 |个人分类:科研教育|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数学, 物理, 陈省身, 境界

物理大师氟里昂·戴森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他与费米(中子物理学之父,含有的兼杰出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天才)短短20分钟的交流所获比从奥本海默那里20年学到的还多,为何?
戴森带领一批学生在研究强作用,费米在芝加哥大学也做一些测量强作用的实验。戴森发现他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非常符合,因此,带着这个理论去请教费米。
费米并未与他谈那个理论,只是拉了些家常,然后指出,从事物理理论研究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
1、非常清楚的物理图像;
2、非常准确且能够自圆其说的数学形式。
该理念对戴森影响极大。
费米又指出,戴森做的那个理论两方面都没有,可戴森当时不太能接受该评价,因为他的理论确实非常准确且能自洽。
费米就问他,你计算时用了多少个任意参数?戴森回答说用了4个。于是费米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我有一个好友叫冯·诺依曼,他说如果给我4个参数,我可以弄出一头大象,如果给我第5个参数,我还可以让他摆动象鼻子。
(博主,再进一步地讲,就是科学家常常过于注重严谨的逻辑,在盲人摸象中固步自封,摸到象腿,就说像圆柱,不能算错,但绝不可能搞清大象的真实面目)
换句话说,该理论也许在逻辑方面有一定的完整性,可是真正要在物理方面发挥效果,就必须符合费米所讲的两个条件。
杨振宁也指出,现在很多人研究物理就是在那里算东西,实际上没有看到一个十分清楚的物理图像,这个图像其实比那些演算更重要。
 所以,鸿飞老师会如此回答盖兄留言: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caxinra [2010-7-23 5:54:05]   
科学就是很琐碎细节的的东西其实

呵呵,话说我也花了一个星期了,想整明白一篇论文里的一个公式的因子是怎么得到的呵呵
博主回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没有整体的观念和图像。
不过,物理学家虽然重视逻辑,但在运用数学工具(包括新的公式)时往往又很保守,除非情非得以,否则,一般不会学习新工具。可物理学的突破又常常源于新数学工具的应用,聪明的物理学家甚至还会专门研发新工具来发展物理学,比如牛顿,专门研究、开创了微积分来解决牛顿第二定律,而微积分则是数学里头一个关键性的基本发展。 
因此,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必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同样,一个杰出的数学家也必是优秀的物理学家,对后者的认可则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数学与物理曾一度分家,19世纪以来,“最富革命性的发展是原来数学完全不涉及物理世界”,“数学与物理完全没有关联”。
幸好,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魏尔开始涉足物理,响应爱因斯坦号召,通过数学手段研究电磁学理论,麦克斯韦方程式也因此得以发展起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无线电和网络通讯,否则,很难想象,现今社会会是何等模样。魏尔此举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也开创了数学史的新纪元。
所以,国际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沃尔夫获得奖陈省身指出:
“好的数学就是应用数学”
数学不是随便提出一个猜想就去证明,而是要研究活的数学和好的数学,这些数学会涉及物理各个方面。
人们曾一度认为,数学发展就是要研究一些数学结构之间相互的、非常美的、非常秒的关系,最终却发现,这些极度美妙的关系反应的居然都是自然而真实的世界,研究自然而真实的现实物理学问题才是推动数学发展的终极途径,这显然也推动了物理学发展。
因此,数学、物理其实是高度一致的,只是研究问题的切入点不同而已,若依此推断,科学的境界还是有的,那就是发掘现实世界中错综复杂的事物中非常美妙的关系,或者说以非常美妙的关系去解释现实世界中错综复杂的事物。再通俗一点,科学的境界就是发掘更加美妙且又实在的事物。
所以,我也倾向于鸿飞老师的观念,少纠缠那些关于人生或者上帝的终极问题,即使要纠缠,也得现实问题给纠缠进去,融为一体。
既然最为抽象、高深的数学、物理都极度美妙且高度实在,那么,我们所作所为呢?最好先做到后者吧,当然,作好了后者,自然也应了前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4673-346632.html

上一篇:科研人员须谨防的慢性致命杀手——久坐
下一篇:防癌治病之万能药——热休克蛋白
收藏 IP: 223.166.196.*| 热度|

30 杨月琴 李宇斌 周可真 杨学祥 黎在珣 鲍得海 王芳 曹广福 王春艳 王号 王修慧 吉宗祥 金小伟 吕乃基 杨芳 张天翼 孔晓飞 耿文叶 李学宽 张旭 鲍海飞 唐常杰 郭利萍 王永林 黄锦芳 秦川 liangqiang 甘永超 colorfulll zengf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