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相同的预测——酷暑过后冬更寒?

已有 5621 次阅读 2010-7-23 01:41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极端事件, 冷热交替

        我在7月17日指出,“从今年夏季的情况来讲,冬季可能还会出现低温情况,大家要做好防寒准备。”

        7月22日学者匡耀求认为,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还在继续增加,温室效应还将继续增强,接下来北半球是冬天,南半球的夏季气温还有可能创出新高,出现酷暑,而北半球则要面对又一个寒冬,也许是更冷的寒冬。

        相同的预测能否被证实,半年后才能见分晓。

附件:

对话匡耀求——酷暑过后冬更寒?
 
辽宁日报 A06  访谈  2010.07.22 星期四

    北半球刚刚入夏,各地就频传热流肆虐,北京7月5日的气温已经超过40℃,突破了自1951年以来北京7月上旬的高温极值,地面温度更是高达68℃。而世界其他地区也迎来了酷暑,6月初,印度西北部地区最高气温接近50℃,创下印度气象历史上最高纪录。自6月下旬以来,海湾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沙特阿拉伯气温飙升到50℃,科威特气温 飙 升 到52℃。美国同样遭遇高温天气,据美国媒体报道,7月4日,一股热浪席卷纽约市,肯尼迪机场以及附近的纽瓦克机场均达到38.3℃的高温。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最高气温18日更是创下自1881年来的新高,达到了35.3℃。
    异常炎热的天气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近些年来一个非常重大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持续增多,导致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今年的酷暑更是敲响了全球变暖的警钟。
    就在北半球酷暑难耐的同时,南半球反而变得更冷。那么接下来北半球将会迎来一个什么样的冬天呢?我们请中国科学院匡耀求研究员予以预测。
    北半球各地频创高温纪录
    辽宁日报:北半球——进入夏季,各地就频传热流肆虐,恰恰验证了今年2月份您接受我采访时提出的“严冬过后是酷暑”的预测。北京7月5日的气温已经超过40℃,突破了自1951年以来北京7月上旬的高温极值,地面温度更是高达68℃。这样的高温天气并不是仅在北京出现,您能介绍一下其他地区的情况吗?
    匡耀求: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共出现3次高温天气过程,每次高温过程持续时间都在7天以上,高温热浪明显。据统计,2010年6月1日至7月4日,东北、华北、新疆、长江流域和华南等地区共有162个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其中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的34个站突破了历史极值。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对2010年入夏以来我国的高温天气特征进行了总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高温强度大。入夏以来,我国东部和北方大部地区普遍出现了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的高温天气,其中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和西部、新疆东部、河北西南部等地还出现了38℃以上的高温天气。
    二是高温日数多。今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数2.8天,比常年同期偏多1.3天。华北南部、黄淮西部及新疆东部、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北部、湖北西部、海南大部等地高温日数有4-12天,新疆东部部分地区有12-20天。其中吉林省平均高温日数有2.1天,黑龙江省平均高温日数有4.7天,都是历史同期之最。
    而国外的酷暑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北半球有多个国家入夏以来先后遭遇高温热浪袭击:
    今年5月以来,印度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气温一直保持在42℃以上,西部的古加拉特邦(Gujarat)的平均气温高达48.5℃。 6月初,印度西北部地区最高气温接近50℃,创下印度气象历史上的最高纪录,有报道称,酷暑已经导致近300人死亡。
    自6月下旬以来,海湾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沙特阿拉伯气温飙升到50℃,科威特气温飙升到52℃。
    美国同样遭遇高温天气,据美国媒体报道,7月4日,一股热浪席卷纽约市,肯尼迪机场以及附近的纽瓦克机场都达到38.3℃的高温。
    辽宁日报:这样看来,北半球普遍处于酷暑当中,那么相对的,现在是南半球的冬天,南半球的情况怎么样?
    匡耀求:虽然南半球大部分为海域,受海洋调节,基本上是海洋性气候,总体比较温和,寒冬和酷暑比较少见。但是南半球的气温今年也出现了反常,只是由于南半球陆地面积小,居民不多,我们很难看到相关的报道。好在今年世界杯在南非举行,从世界杯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南半球的反常天气信息:
    6月15日开始的强冷空气从南至北横扫南非全境,6月18日,南非气象部门发布信息证实,约翰内斯堡在17至18日的最低气温达到了-3.2℃,创下了1994年成立气象部门以来的最低温度纪录。从历史记录看,以往南非的冬天并不寒冷,6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在3℃到4℃左右,白天能达到十几摄氏度,且日照充足,完全可以满足足球比赛的需要。谁知道进入6月中旬以来,南非的气温持续下降,这也是国际足联没有预计到的。寒冷的天气,让不少球迷选择呆在家里。
    要知道,南非的纬度并不很高,最南端的纬度也没有超过南纬35°,其纬度只是相当于我国的西安和郑州,而属于典型大陆性气候的西安和郑州也很难见到-10℃的天气,而以海洋性气候为特征的南非布隆方丹出现了-10.3℃的气温记录,说明寒流的强度确实很反常。
    辽宁日报:单从6月份的温度相比,确实是6月份的北半球比以往更热、南半球比以往更冷吧?
    匡耀求:根据美国戈达德太空研究院(GISS)观测统计的6月陆地平均温度数据和英国哈德利中心观测统计6月海面平均温度数据可获得世界各地2010年6月的平均温度。北半球陆地6月平均温度大多比1951-1980年6月平均温度高1℃-4℃,里海北部沿岸地区高出5℃,仅美国西北部、阿富汗、中国东南部偏低0.2℃—1℃以及俄罗斯西北部接近正常温度。
    温室效应加速北半球冬季寒带南扩,夏季热带北移
    辽宁日报:刚刚入夏,为什么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就这么炎热?
    匡耀求:进入夏季,北半球接受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加,出现一些高温天气是正常的,但是气温创出新高和高温天气出现的日数增多,则应该是有原因的。我认为还是温室效应惹的祸,温室效应增强是今年夏季气温创出新高和高温天气增多的主要原因。记得在年初就寒冬问题接受你采访时我就讲过,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总体后果是:在有阳光照射的时候(区域)变暖,而没有阳光照射的时候(区域)变冷,年初的“寒冬”很可能意味着我们将面临半年后的“酷暑”。显然,当时作出的这个推论现在已经得到验证。夏季开始意味着太阳开始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大部分地区能接受的太阳辐射迅速增多,地表的岩石和土壤在太阳辐射作用下迅速升温,而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使得蓄积在地表的热量无法散失,导致地表温度持续攀升并加热地表的空气,使得人类生活空间里的气温异常升高,让人感觉炎热。 5月下旬,厄尔尼诺向拉尼娜状态的急速转换使东亚地区降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还缓解了我国东南部地区的增温,否则天气会更热。
    辽宁日报:我们前面提到,现在北半球遭遇酷暑,而南半球比正常年份偏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匡耀求:正是我们北半球的炎热导致了南半球的寒冷。夏季太阳照射北半球,温室效应在北半球的表现就明显比南半球要强烈。北半球的升温就必然加热北半球的大气,北半球的大气就必然因为升温而膨胀,这是中学生都知道的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在起作用。而地球的大气是环绕整个地球表面自由活动的,北半球大气的膨胀就必然导致南半球大气的压缩,气体受到压缩的结果就是密度增大,密度增大的结果就是受到地心的引力更大,因此就会产生下沉气流。我们知道,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是随高度下降的,大约每升高1000米下降6℃,高层大气的下沉就是高空寒冷空气的下降,必然导致当地气温的下降,人的感觉就是变冷。
    辽宁日报:您说过温室效应使北半球寒带南扩,那么现在它会使热带北移吗?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范围?
    匡耀求:我确实说过,温室效应在冬季使北半球寒带南扩,在夏季确实也会使热带北移。温室效应增强之后,夏季,太阳的直射导致北半球的热量积聚,而温室效应更使得北半球越来越热,炎热地带的范围必然向北移动;冬季,北极圈的冷高压相应增强,寒冷地带的范围必然往南扩展,地理气候学上的北寒带也将往南扩展,我们把它叫做寒带南扩。
    但是如果想用一个纬度线来划定一个新的寒带或热带界线,则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因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并没有稳定下来,温室效应还在继续增强,气候带的迁移还没有停住脚步。此外,气候分带也不完全由纬度决定,海拔高度也是决定气候分带的重要因素,其次山脉和水体的分布、地热的强度都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今年6月1日至7月4日黑龙江省平均高温日数达4.7天,说明黑龙江的夏天与热带的夏天也越来越接近了,当然夜间的温度与热带地区还是有区别的。
    辽宁日报: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地方的冬季更加寒冷、夏季更加炎热,而冬夏的时间也较以往更长,气温适宜的春秋反倒大大缩短了。
    匡耀求:确实是这样,因为一年只有365天,冬夏季节时间延长了,春秋季节的时间自然要缩短。比如今年北京的冬季气候特征从去年10月底就开始出现,到今年4月下旬才结束,将近6个月,而5月就出现了夏季的气候特征,有媒体戏称,今年北京的春天被省略掉了。事实上去年的秋天也被省略掉了,在华北的很多地方,秋叶未黄已见白雪飘。
极端气候事件会更多
    辽宁日报:我感觉今年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多,而且交替出现,也就是极端天气出现频繁,北半球其他地区也这样吗?
    匡耀求:今年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确实比较多,特别是在4月以前西南地区的干旱、新疆北部地区的雪灾以及融雪性洪涝和5月以来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和广东出现的洪涝灾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4月以前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严重干旱期间,邻近的东南亚地区也没有幸免,缅甸、老挝以及印度东部和孟加拉国均遭遇严重干旱;而中亚地区则和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一样,雨、雪显著增加,洪涝灾害严重。今年5月以来,我国南方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期间,欧洲一些国家也未能幸免,5月下旬在波兰东南部地区的持续强降雨使得维斯瓦河水位迅猛上涨,导致与桑多梅日市(Sandamierz)隔河相望的东南部大片农田和索科尔尼基(Sokolniki)、戈日采(Gorzyce)等数个小镇遭受灭顶之灾,10多公里长的高速公路被淹没,并对首都华沙形成巨大威胁。
    辽宁日报:这些极端气候的出现与温室效应也有关系吗?
    匡耀求:你提到的干旱和洪涝灾害与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现象)和拉尼娜现象(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现象)有关。往年,我国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长江以南的地区处于干旱状态。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所影响的范围往西移动,所以今年5月份前,我国的西南地区大旱。在5月下旬,厄尔尼诺现象结束后,很快就转入拉尼娜现象,在拉尼娜现象的控制下,我国长江流域就会有大范围的降水,引发洪涝灾害。
    说到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它们都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有关。而温室效应间接地影响着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今年北半球炎热,北半球的大气受热膨胀,造成南半球的大气受到压缩,南极的下沉气流使南极附近的海水蒸发作用增强,造成表层海水的盐度增大,温度下降,密度增大,海水下沉,形成南极底流。这股含氧量高的南极底流慢慢地向赤道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海底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被氧化之后产生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程度,就像是我们喝的汽水一样,会产生二氧化碳气泡,这些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将海洋深处的冷海水也带上海面,降低了赤道海域表层海水的温度,从而引发拉尼娜现象。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并不是温室效应直接导致的,但也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一个结果。
    辽宁日报:酷暑的来临不得不让我们有这样的疑虑:低纬度地区的冰川如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会不会融化?
    匡耀求:温室效应增强对低纬度地区的冰川确实有较大的影响,夏天会使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上移,但是冬天会使雪线下移。总体上是使高山冻融带的范围扩大。如果山的高度低于夏季雪线高度的话,山上的冰川会全部融化;如果山的高度大于夏季雪线高度的话,山上的冰川不会全部融化,只会出现冰川退缩。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夏季会出现退缩,但是冬季有可能前进,不会全部融化。
    辽宁日报:有报道称酷暑使得农作物减产,粮食产量下降。
    匡耀求:高温酷暑对植物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广东的一种地方性植物——紫荆,属于常绿宽叶植物,连续几天遭遇38℃以上高温就会出现叶黄枯萎,甚至死亡。高温酷暑对农作物的影响应该也是比较大的,不同的作物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具体对哪些作物有什么影响,相关的农业专家或植保专家会更有发言权。
    酷夏将延至9月末,之后寒冬会更冷
    辽宁日报: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是要在酷暑中度过,还是会有所缓解?
    匡耀求: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可能主要是在酷暑中度过,当然,其间局部会出现一些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冰雹、龙卷风或暴雨,对高温酷暑会有所缓解,特别是台风带来的降雨会显著缓解我国东南部地区的高温酷暑天气。但今年的台风数量减少将不利于我国东南部地区的降温,7-9月的高温天气可能会比往年偏多。此外,太平洋赤道海域正在发展的拉尼娜会给我国带来较多的降水,有利于缓解高温酷暑,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这种降水的分布取决于拉尼娜的强弱:如果很强,则影响的范围比较大;如果较弱,则主要影响到长江以南地区。通常到9月下旬,太阳回归赤道以南,北半球入射的阳光会逐渐减少,那时酷暑就会结束。
    辽宁日报:下一个冬天还会是严冬吧?
    匡耀求: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还在继续增加,温室效应还将继续增强,接下来北半球是冬天,南半球的夏季气温还有可能创出新高,出现酷暑,而北半球则要面对又一个寒冬,也许是更冷的寒冬。当然,不同的区域寒冷的程度会不同,有的区域由于受到植被分布、地热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可能还会出现偏暖的情况。
■专家档案
    匡耀求,1963年 5月生,1995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知识创新岗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珠江三角洲环境与污染控制研究中心研究员,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报记者/张晓丽
 
http://epaper.lnd.com.cn/html/lnrb/20100722/lnrb503524.html
 
专家预测2030年前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7日01:25  新文化报
  近日,国土资源部的一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今年1月至6月,全国发生地质灾害19522起,较去年增加17658起,增幅为947.3%;464人死亡和失踪,较去年增加297人,增幅为177.8%。

  针对我国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频发现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表示,是由于世界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的正常表现,但应该引起重视。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表示,应该发挥卫星技术对防灾减灾的作用。

  地质灾害为何多发?

  “拉马德雷”在捣乱

  “目前这种灾害多发,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差不多,历史上曾经有过。”杨学祥教授表示,这与“拉马德雷现象”有关。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和“暖位相”交替出现,中间间隔三十多年。

  “拉马德雷”处于“冷位相”时,主要特征是地震频繁发生,把深海冷水翻上来,造成气候变冷、流感暴发,洪涝干旱也频发,低温冻害出现。比如1957年、1958年和1968年、1969年,世界性流感强烈。而处于“暖位相”时,气候一直在变暖,没有冷暖剧烈交替的过程。

  1999年之后,“拉马德雷”又处于“冷位相”,全球发生数次大地震和海啸,这都是“冷位相”时灾害的表现。

  杨学祥说,根据世界各地专家预测,2030年前都是“冷位相”时期,因此灾害比较频繁。同时,世界范围内很可能还会发生一些大型的地震、海啸等灾害,地点、时间、震级很难准确预测,只能是宏观预测,“专家预测,2014年、2018年左右,可能会发生大型地震或者海啸灾害。”

  汶川地震后灾害多发

  “上半年我国地质灾害增加近10倍,其中很多都与汶川地震有关,可以说是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杨学祥说,我国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多数为泥石流和滑坡,都与汶川地震有关。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汶川所处板块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强震之后地表山坡和岩石结构受到影响,山体破裂松动,暴雨出现,很容易出现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

  自然灾害里有人为因素

  杨学祥表示,目前,虽然说主要是自然灾害不可抗拒,但也有一些人为作用存在。比如今年的暴雨袭击,就是对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设施、网络、输电线路等的一次考验。杨学祥建议,城市不能无限制、无序发展,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应对现有的下水道排水量评估,改造现有不合理的地下管网;必要时通过道路的高低来调节水的排放。其他灾害,也应随着问题的发现及时解决,要做到快速反应,并有预见性。

  别怕灾害 多学防灾知识

  “害怕灾害是没有用的,而多学习防震防灾害的知识是有用的。”杨学祥表示,地质灾害不是过去没发生过,只是最近处于频繁时期,作为普通群众,不要产生畏惧心理。政府部门可以吸取以前防灾防害的教训,及时作出相关预防机制,避免出现更多的损失。普通老百姓,可以多学一些预防地质灾害的知识,提前做好准备。同时,杨学祥说:“从今年夏季的情况来讲,冬季可能还会出现低温情况,大家要做好防寒准备。”

  本报记者 李珉琦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7/012517818736s.s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751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346517.html

上一篇:关注极端事件频发:冷暖交替和旱涝交替
下一篇:拉尼娜现象形成 7月末后加快发展
收藏 IP: .*| 热度|

4 钟炳 毛克彪 吕喆 鲍海飞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