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博客——邗上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liping 科技评价、技术创新、信息经济 镜像博客:http://www.yuliping.com

博文

谁来解开科研人员评价这个死结? 精选

已有 10616 次阅读 2010-7-15 23:21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技人员, 评价

科技人员评价是个复杂的问题,很多人写过不少文章讨论。

第一个问题,单纯的定量评价要不得,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对于科研机构而言,某种程度上定量评价是能说明问题的,比如某个实验室、某个学院等,其一年发表多少篇何种级别期刊的论文、获得多少何种级别的奖励等。但对于科研人员个体而言,一年一般就发表几篇论文,甚至一篇也没有,凭数量评价就显然不合适了。

第二个问题,个体评价与总体评价的差异。如第一条所述,适用于总体的评价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个体。

第三个问题,评价有时间限制。一般情况下,一个科技工作者一生的科研产出数量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因为从统计学的角度,数量足够了。但是短期内数量不能说明问题。

第四个问题,评价是有成本的。在评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时,由于评价的都是科研人员的重大科研成果,关键看其成果的质量和贡献,采取的基本上是同行评议这种定性方式评价,定量评价放在不太重要的地位,这样做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被评对象人数较少,参评的专家都是大家,评价成本高点没有关系。但是对于全国数万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这样做就行不通。

第五个问题,定性评价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大规模实施难度太大。对于某个单位的科研评奖,采取定性评价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对于科研人员的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科研奖励的发放等,完全采取定性评价评价成本高昂,争议很大,而且要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混乱。

第六个问题,在没有较好的科技人员评价策略之前,维持现有的方法是合适的。目前全国基本上采取的是以定量为主的科研人员评价方法,比起定性评价争议要少得多。不是说这种方法好,而是不得已为之。如果大规模推行定性评价,恐怕结果会更糟。

第七个问题,以数量考核为主的科技评价,毫无疑问对科技人员的行为会产生影响。对科技人员个体的这种影响有可能违背学术研究的本来意义,论文数量的重要性会超越创新,产生一定程度的扭曲。对中国而言,若干科技人员这种偏差的总和可能呈现某种规律,也许对中国人发表的SCIEIISTPSSCI论文进行深入分析有可能会发现这种规律。或者这种规律已经被发现了,比如中国的创新总体不够,论文平均引用数不高等等。

第八个问题,科技人员评价策略已经在不断进步,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短期内是不可能的,这里的短期,至少30年以上。

中国科技人员评价的最终解决办法深层次可能是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基础道德层面的问题,在现有的情况下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思路?欢迎讨论。

 

                                                                 2010.7.15 俞立平 于邗上



论文与评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134-344324.html

上一篇:清零意识
下一篇:退稿是一种常态
收藏 IP: .*| 热度|

17 周可真 刘洋 孙学军 曹聪 崔克明 刘凡丰 刘钢 潘发勤 王启云 张天翼 孙静宇 葛素红 许培扬 刘广明 郑永军 侯振宇 xscjack

发表评论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