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yy 理学博士,教授,从事生态学、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

博文

对事物的看法不要偏颇,更不要有意歪曲

已有 4873 次阅读 2010-7-5 18:41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不要偏激, 为民

           一些人常常对一件事情不是客观的看待,而是用一种主观的,从设法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去说话。因此,就会出现许多的对事实的歪曲、或以偏概全,或借机讽刺他人,进而达到其维护自己错误的或利益的目的。这样的人在国内外都有,在中国可能多一些。

       比如谈及国家竞争力问题,出现了许多的看法、观点,都可以。但是,注意你的目的和动机。不要因为一己私利而做出上述的行为。如果那样,你不是为国家、为这个民族大众的利益考虑问题,而是为自己,为团伙。可能就会引起以少数人的利益而影响大多数民众和国家的真正的利益的一些后果。

       现在许多的网民尤其是其他一些网站的网民当中有一些这样的人,科学网当中也有,尤其在匿名评论当中这部分人更喜欢搞这个。不太好哟。注意可能对国民是一种伤害的作用。少做,最好不要做。

       比如一个人本来事情做得很好或相当好的,可是有人嫉妒他,就是千方百计给他抹黑,从而达到在网上讥讽他、降低其人格,达到抬高自己的作用。看看那位我其实很尊敬余先生,在这次央视青歌大赛上的恰当的和出色的表现,我们为其的加盟感到这个节目的被内容丰富了许多,增加了许多的看点和兴趣。其目的为了更好地普及中华的文化、让人们记住历史,更懂得世界的文艺、历史、地理的基本概况,以及弘扬与传承我国优秀的文明与传统,让许多的人能在当今纷乱的社会中更加充满信心,努力向前,为国家兴旺而努力。

       可是就是这样的辛勤劳动,却被一些人在网上写出为“四项罪名”还在报纸上转载。大家看看都是些什么“错”,

       罪状1:出尔反尔。即说他曾说过以后不参加青歌赛作评委了,但是这次又来了。他做了解释,是央视多次再三邀请确实盛情难却而来的都不放过,把这说成是“罪”。

       罪状2:好为人师。说其对题目的解答、解释多了,歌手答题的时间被他占用了。歌手连答题都来不及了等。“一个选手抽到有关“青铜器”的问题,余秋雨光是介绍青铜器的意义就花了20多秒,急得选手直冒汗,当余秋雨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时时间只剩下2秒,好在选手及时回答了问题”。荒唐吧!实际上在歌手进入此环节时,评委的提问和解释等是不占用给选手答题的时间的,都被扣出了。但是却被加上了这样莫须有的“罪名”。又如,说余先生解释那些问题,那么高深,对选手不公平,让这些选手出丑了,一些网民说:“认为,青歌赛应该回归音乐本身,余秋雨利用音乐平台来搞“文化普及”的行为被称为“不分场合”:“毕竟隔行如隔山,在这样一个场合提这么高难度的问题,只会让选手出丑。”,也有哗众取宠之嫌。还有更带有对人格侮辱的呢,说余教授这位曾任大学校长的先生,在上面的举止多为做作之态等。这简直是对人格的侮辱,也显得说话者过于用低俗眼光看问题了。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会影响其表现,举止仪表等基本为自然的,不是装出来的,没有那样素质的人,装也没有用。这些待后面做简要分析。

       这就是所谓的罪状3:喧宾夺主。言“在今年青歌赛伊始,总策划秦新民曾表示要“还青歌赛音乐之本”。而余秋雨的回归直接影响是,评委风头甚至盖过了歌手。有报道称,为了不丢掉综合素质考核这个堡垒,歌手们参赛前往往会恶补文化知识,而诸如“青歌赛文化测试宝典”等书也应运而生。如此“应试”,与青歌赛最初“希望引领歌手重视文化知识积累” 的初衷背道而驰”。 也被算是一罪了。这很滑稽可笑。因为,这些题本来就不高深,而且也不是秋雨先生自己出的题,是央视在网上用海选方式征集来的,只是一些题有时人们记不清楚那么多了,或者一些典故、细节人们还不很了解而已,一些题目则一部分人并不很了解的。但是通过这个节目余先生的细心而精彩的解释,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就更好啊。怎么这样的文化宣传和普及工作却也变成了错误了呢。而且这也是央视领导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意图和要求啊。试问,这些选手是做什么的?在原生态唱法以外的其他唱法的组里,基本是大学毕业的选手,连这些比较基本的题都要那么的赛前速成班,说明只有一些技巧,很不懂文史哲的知识啰?这些占得分数仅为0.25分,或0.3分,就那么的计较。还是什么文化人呢?不懂文化如何搞艺术呢?

      还说其“点评过程中,余秋雨耗时甚多,人们甚至记住了他常对选手说的那句口头禅:‘你怎么会这么认为?’网友质疑‘央视也在追求‘娱乐化’吗?’,‘好像青歌赛赛的不是歌,而是点评;好像选手不是来赛歌的,而是来听课的’。更有网友觉得:‘整个比赛下来,真正得金奖的就是余秋雨一个人。一个高层次的音乐专业比赛,就这样演变成了余秋雨的个人表演秀。余大师还是上《百家讲坛》吧!’”。(这个待后面一起评述)

     罪状4:盛气凌人。言“比如当一位选手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回答成了《史记》后,余秋雨主动地为其找了个台阶下:‘《史记》虽然也很重要,但它不是诗。’即便如此,面对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时,余秋雨仍然按捺不住,言辞尖锐地挑起刺来。

  不少网友认为,余秋雨的举止偏离了“名家大师”的风范,‘难道中国只有这一个大师了吗?‘这句话成为网友对余秋雨使用频率最高的点评之一。不少网友还指出余秋雨言谈举止间一副大师的作派,其唯我独尊的姿态令人不舒服”等等。

        以上的几项所谓的罪,实在是无端指责,故意不重事实而往歪里讲,也是夸大、偏颇的典型之举。试问,在央视3套这样收视率很高的重要节目中,一位有名的学者,言谈举止不端庄大方、文雅的话能行吗。对于那样可笑的回答,仅这样说一句,就说是“言辞尖锐”更是严重夸张的讽刺之说。找个人都会那样说的,要么怎么说呢?说“你太可爱了”,也会被人家供给为你讽刺选手呢。哪个会连这样的说法都认为不能接受呢?那还当什么歌手,种地都不配!(对,这里可能还会有人说,你小看种地了,可以歪曲地说啊。那就说:“你更不配种地了”,可以了吧。其实还能接着歪曲呢,有一些人就是喜欢搞歪曲,搞乱秩序就高兴了),这才叫做没事也要给你加罪呢。

       其实,如果余先生随随便便的话,则他们更加会大肆进攻,比如,说这个人在那样的场合,对那些问题,什么像样的解释都没有,或解释得枯燥乏味,是十分浅薄,成何体统等等;同时再说:他说话、坐态、语气、举止很不像话,简直像个世俗小民,有辱斯文等等的罪名也会给扣上的。也就是说,只要是嫉妒你,要排挤你,要整你,你做得再好,都会给你往坏里说,给你加“罪名”。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对事物不客观,而且蓄意歪曲、歪解,不从整体的、社会和大众利益出发看问题,而有意歪曲事实地进行捏造、诽谤的例子。这些例子在各地很多,许多人分不清是非,很容易被迷惑,因而常常使得好人受冤。例如,报纸上这样乱传网上的歪曲言论,但编辑却不加以公平、客观的评述,这就带有更多的传谣和蛊惑大众的作用了。余先生可不要心理难受。你的工作对国家有益,对民众有贡献。下次请你时,广大有良知的观众都会盼望你来的。

      学术界也同样有不少不按照实际情况,从符合国家利益,真正能为大众谋长远福利的目的出发将事情的有意的或者很含蓄地歪解(歪处解释)的。从而逐渐实现其打压和排挤人,使得事情能建立在不公正、不客观的基础之上而运作。像目前谈高层人才和竞争力的事情也一样,就看你如何客观分析事物,不要偏颇和过激。不要为了一己利益或团伙的利益而说话。陈儒军、郭利杰与施一公、麻庭光等的讨论,看出海外回来的一些优秀学者与国内培养的优秀学者之间的两个不同观点。其实从长远看,国家的实力靠什么?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单一的话题。以后有机会在谈。

       引进必须与国内大多数学者也受重视相结合,过去与外国侵略者打仗,是靠什么?靠引进吗?引进了一点苏联武器吧,但是是国内的军人指挥和战斗取得的胜利。可能这里面也有引进回国华裔的人参战,但是很少。那时团结的力量,必胜的勇气,国家的尊严,人民的期望都在里面,现在中国经济形势很好,老美要借钱,中国是其最大的债主(曾经是,但担心老美的信誉,而有意出让一些)。说明中国人可以,搞经济也高手,那国民还需要那么崇洋媚外吗?有点可笑啊。美国的技术很好吗?科技人员很高水平吗?应该承认,他们好的技术是多。但是要举例子说明他们不是像少数人所说的这样的情况那太多。中国的重大的工程技术许多在世界是第一的,要举例子吗?下次会的,如果需要听。美国教育是比较有可取的好的经验,但不要把他们说得那么的夸张,这样就容易不符合实际的。我国现在与美国为两个友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国家,在经济上和世界的许多事务上需要相互依托和支持,要保持和增进。同时,一个国家、国民必须要有勇气和信心,这样才能在各方面取得全面的进步和胜利。这一点很重要。      过几天有个市的科协要开报告会,要做准备。以后再谈这些问题。

      什么时候自力更生、不依赖他国为主要原则,同时适当引进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及部分人才,拥有信心,鼓舞民心,凝聚国民力量都是这样的重要。建设、维护和平和国家尊严等都靠这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632-341288.html

上一篇:浅谈学术上的横行霸道与学术的探知阻力
下一篇:国民的保障和基本福利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国民的尊严
收藏 IP: .*| 热度|

2 武夷山 王晓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