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勋说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monjo828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求知忌满,得志莫狂。

博文

六月京城议低碳之路

已有 2991 次阅读 2010-6-7 18:33 |个人分类:环境观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六月京城议低碳之路
  文/周子勋
  六月的京城骄阳似火。而随着这股似火般的热情,2010地坛(谐音“低碳”,极具深意)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如期举行。6月5日-6日(世界环境日),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政界、商界、学界的五百多位嘉宾云集北京,共同探讨和研究“低碳之路”。
  不可否认,现在大家谈“低碳经济”,离不开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即中国政府向国际神会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
  我作为参会代表参加了这次论坛中的一个专题论坛——“国际VER(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多层次市场与多元化标准”。对于这个论坛,通过我的倾听和观察,有几点想法和心得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多指正。
  一是,该次专题论坛由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建宇先生主持,这位老师我是只闻其身不见其人,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是我2007年获得人民网环保博客二等奖,是他颁的奖,可惜那时我没亲临现场,是一位朋友带领后回来跟我说的。这次,见到真人,感到很亲切。他英文超好,他作为一个主持人,既要总结嘉宾的观点,又要现场翻译,是我学习的榜样。
  二是,这次论坛由北京环境交易所承办,做的工作非常细心。提前网上注册(不注册无法进入会场),然后会场签到,领入场证(分为黄、蓝、红,我看了,这是为了分清等级,黄好像是嘉宾,蓝是参会代表,还有个红没看清楚)。值得关注的是,还有同声翻译的耳机,我后面坐的一位美女就从主办方那租了这个耳机,如果发言者说的是英文,耳机里听到的是中文,反之发言者说的是中文,耳机里则是英文。
  三是,26摄氏度的空调温度、印有主题字样的帆布袋,这些细节是这次论坛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也是践行低碳生活的一种表现。不知道生活当中的我们如何去走“低碳之路”?
  四是,现场互动,就是说参会者根据自身遇到的问题和困扰向嘉宾(主要是指发言的专家)提问,请教学习,这有点像新闻发布会。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发问者还是答问者,其英文非常流利,比如坐我后面的一女士就是。
  五是,中国VER(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与国际VER市场有什么不同?定价机制如何?中国自愿减排市场到底有多大潜力?论坛上都可以找到答案。有专家说,自愿减排和强制减排是相辅相成的。
  六是,论坛上,专家们更多的担心是气候谈判的进程,今年年底召开的坎昆气候变化大会能否取得实质性成功,大家都很期待。
  七是,低碳标准的制定成为焦点,到底什么样的标准是低碳的?谁的标准才能成为国际标准?这些都是热点。如今,欧美制定标准很有一套,中国不能再被人牵着鼻子走了,应该也尽早制定自己的标准,这才是明智之举。
  以上点滴希望能带给我们每个人更多的思考,就人而言,如何走“低碳”?什么样的方式才算“低碳”?这些都需要好好想想。或许有人会问,其实“低碳”是媒体等炒作出来的,并不值得大肆渲染,可能全球变暖不是碳排放引起也说不定。但这些人可以试着反过来想,假设这个论点成立,但减少碳排放,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健康、我们的地球并没有坏处,而且是大有好处。大家说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6879-333149.html

上一篇:是谁动了你的心扉
下一篇:“中国制造”价格的提升并不是漫天要价
收藏 IP: .*| 热度|

1 叶剑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