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斗院士
张光斗,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是中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的创建人之一。他对《瞭望》新闻周刊说:“我不仅不是什么‘泰斗’、‘大师’,也不是科学家,我就是一个工程师,一个给老百姓干活的工程师。[1]”
黄万里教授
黄万里,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由于反对修建黄河三门峡大坝与长江三峡大坝,一直受到学界的非议和排斥。归西之际留下遗嘱:“万里老朽手所书 敏儿、沈英、夫爱妻姝:治江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挖”四策中,各段仍应以堤防“拦”为主,为主。汉口段力求堤固。堤临水面宜打钢板桩,背水面宜以石砌,以策万全。盼注意,注意。万里遗嘱 2001年8月8日。”除了长江的水利和汉口安危,他没有提个人及家属一句话;他满腔的深情,火一样的大爱,全部倾注于祖国人民和他为之耗尽了毕生精力为之忍受了无限屈辱痛苦的江河。
张光斗老先生在面对一些工程院院士很喜欢别人称其为科学家表示反感,他认为工程技术专家就是“给老百姓干活的工程师”,对于“科学家”头衔的青睐,是重科学,轻技术的表现。也反映了社会对工程师定位的误差,以为只有基层操作或中层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才是工程师,处于行业领军或从事基础创新的科研力量就不是了。殊不知工程师经历了古代(早期)的“工匠”,近代的工程技师,直至今天科技发展的主体,地位已经显著提高。张老还强调了一点“给老百姓干活”。这是工程师伦理责任中相当主要的一个:为公众负责。这一点在大干快上的建设背景下最难做到。我们的很多超大型工程都存在着争议,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了黄河三门峡工程上。
提到三门峡工程,就不能不提黄万里教授。他在清华的50年,一刻也没有忘记治黄和治江(治理黄河与长江),黄教授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原专业是铁路桥梁,由于目睹了黄河、长江的水患,改学水利工程。1957年4月,在有七十多位专家参加的三门峡工程设计方案讨论会上,黄教授力排众议,反对大坝上马。当时会场上只有一个声援者,年轻的技术员——温善章,他反对修高坝,主张修低坝。他俩在以后的岁月里都异常艰难。黄教授反对苏联专家的设计,他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回忆道:“黄河跟苏联的河流不一样。黄河有泥沙。苏联有建设水电站的经验,但他们设计的三门峡工程,就是有问题。后来大坝上马已成定局,我说,大坝底下的几个施工洞不要堵死,留着好排泥沙。这一点大家同意了,但还是找苏联专家的意见毒死了。大坝建成之后,水库内泥沙大淤,才把这几个洞重新开通。八个洞花掉八千万![2]”工程师的设计要为社会负责,黄教授还预言了上游居民的移民问题、生态问题,在后来的日子里一一言中,黄河沿岸的的居民不但没有因水利工程避免黄祸,反而更加贫瘠。三门峡工程在诞生之初就注定是一个失败的工程,那么多技术专家,那么多决策领导,难道不知道后果?唯有黄万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三门峡修不得!
三门峡修建之后,黄万里顶上了“右派”的帽子,这一戴就是23年。后来,他对三峡工程的反对导致其摘帽之后仍然没有授课权。直到1998年,87岁高龄的黄教授又重新登上他阔别四十年的讲台。他为真理而抗争,为民众的利益而奔走,他不是院士,他不是科学家,他是真正的“给老百姓干活”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张光斗:一个给老百姓干活的工程师
[EB/OL]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16223
[2] 曾昭奋.江河万里[J].读书,2002,(8):3-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6763-324648.html
上一篇:
国民心态观察之三——忧思大学下一篇:
一座城市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