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锋自然科学研究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yf1970 Hi, I am doctor Wang yu feng. Glad to meet you ~

博文

王玉锋分析《外国人惊叹中文难学的七大原因》

已有 6262 次阅读 2010-5-7 19:5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自然, 中文, 外国人, 中国话, 局外人

 

       网上流传着“外国人惊叹中文难学的七大原因”——为什么说它是“流传着”呢?呵呵,你只要用这个标题搜索一下,就能看到许多网站都在转载它

       任何事物,换一个角度,就会有许多新启发。以一个局外人、外国人的眼来看中国话,自然会对中国话更多一些了解。不过,这些看法并非全都科学。例举如下——

       “原因一:书写方法简直是天方夜谭

       汉字的美丽,无可争议。不过这种表意文字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很实用。汉语之所以难学,就是因为要学的汉字实在太多,这也是绝对的事实。还有,汉字的拼写方式也不是很规则,也就是说,如果从一个汉字的组合方式中得不到任何显而易见的语义提示,或者其中没有包含什么有用的偏旁部首,就会把一个汉字的写法忘得干干净净。”

        ——要我说,首先,汉字的美丽,并非“无可争议”。老外这么说,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门艺术叫“书法”,而这个书法专指汉字的书写。于是人们以为英文或其它语言比如拉丁语的书写就不美丽,其实不是的。这里面的差别仅在于文化,中国古老文明发展史中出现了这么一门书法艺术、而别的国家没出现,仅此而已。

        这就好比说,印度在古代就有语言学研究,而中国没有——这能说明印度语比汉语更具科学性吗?不能。他们印度能够更早地出现语言研究,是有着他们的偶然性的,这和语言本身的性质无关。

         再看老外说的——

         “这种表意文字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很实用”——这个话有道理。象英语这样的表音文字,它至少能够和人家说话的发音相符合,这有利于记忆。而我们的汉语,一开始发明的时侯是用来表意的,可是每个汉字所表达的意义,早已经随着历史、随着人类生活的继续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所以现在大多数汉字所能表达的语义,已经和它这个符号出现之始所表达的语义,有着很大的区别,至少是丰富、复杂了许多,有些干脆和原意完全没有联系了。

         比如:“日”一开始只代表“太阳”,后来在“日进斗金”这样的话中表示“一天”、在“日、德、法......”这样的表达中表示“日本”......,语言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现在的汉语,几乎除了那些研究甲骨文的,没有几个能说得出每个汉字原来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从理论上来说,在语言系统中,每个语言符号的语义并不是固定的——在语言学中,这就是人们所称的“动态语义”现象。

        但是一方面所有语言的语义在不断变化,一方面语音变化却很小很小,几乎可以当作没有变化。这是因为,从语言系统的原理来说,语音受着静态的、字母表的限制、所以无法变化。

        也许有的朋友要质疑:语义好象也是固定的啊,象我们学字母表一样,我们在学习一个语言时,不是也要背每个词的意思吗?每个词是有着固定的意义的啊,不然怎么背呢?——背了也没用的。

        事实上,那个最初所背的语义,只是一个骨架。比如,我们一开始接触“酷”这个字时,它就表示“冷酷”的“酷”,就是那个“狠”、“极其”的意思,有贬义。现在已经被我们发展成表示“够味儿”、成为褒义啦。

        现在的“酷”和以前的“酷”,它们有着共同点。我们一开始所背的语义,只是一个起点,以后需要不断地对它进行发挥,语言就是这样发展的。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采用表意策略的文字确实略有一点点失败。因为语义是不断变化的、所表之意并不固定,所以表意文字的交流功能要差一点点,它其实只有符号的随意性,相比表音文字而言,少了一项语言符号对语言的记录功能。而表音文字因为所表达的读音并不变化,所以能够记录语言的发音,这就比表意文字多了一点功能。

        老外所说的“汉字的拼写方式也不是很规则,也就是说,如果从一个汉字的组合方式中得不到任何显而易见的语义提示,或者其中没有包含什么有用的偏旁部首,就会把一个汉字的写法忘得干干净净”——其根本原因还是以上我分析过的那个原因、即汉语属于表意文字的原因。

        至于老外所说的“汉语之所以难学,就是因为要学的汉字实在太多”,这个应该不算是一个理由。因为英语的难处在于单词太多,有几十万、几百万;而汉语汉字虽然多,也不过才几千——我指常用的。总之英语汉语各有难处,不好比的。

 

       英语单词数之多,与汉语汉字之多,权衡起来,似乎汉字倒更简单些呢。

       再看老外说的如下——

       “原因四:中文里面还有古汉语(文言文)
       如果说,现代汉语再难也不过是让你无所适从而已,那么古汉语就简直是故意让人永远也别学似的。古汉语确实含有数千年来积累起来的各种宫廷秘闻,用词简洁扼要,简直象某种密码,只适合那些天生的知识精英,他们不但懂得文学史的全部,还能预知文学的未来。”

       看来提出那七大原因的老外,只是一个普通的、语言使用者,而并不是一个语言学家。

       事实上,许多老外在学古汉语时,能够学得相当地好,但是学现代汉语就感觉吃力了。这是因为古汉语语法比较规整、规则性比较强,而现代汉语自从白话文运动后、自从书面语越来越贴合真实生活语言以后,就开始表现为和生活中的汉语口语一样、只由意合来组合,而意合显得就象没有规则似的、十分捉摸不定,并且对于知识背景要求比较高,于是感觉难度高。其实学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了解历史文化作为背景,否则就不能理解。这并不是汉语独有的困难。

       这个意合才是关键。西文不用意合、而用形式来“合”。比如英语,你还没有确定全句是个什么意思、每个词是个什么意思时,根据词尾是否有-ed, -s,等等,就可以先知道这个词是否是动词、是否是谓语,这就是语言的形式决定着语言的组合(地位)。而汉语不是这样的,汉语必须要把全句读懂意思之后、才能确定每个词是什么意思。比如“我家门前的水沟很难过”——要是这句话是童话故事里的一句话,那么这个“难过”就是“伤心”的近义词,“难过”是一个动词;要是这句话是讲一个人上学时的经历,那么这个“难过”是“难以通过”之意,“难”是副词、“过”是动词.......。汉语意合规则的不好把握,才是汉语难的真正原因。

        ——因为缺乏形态标识,只能靠意合这种未解密的规则而不是已知的规则,这种问题西文中也有,但比较罕见;而在汉语中,却是普遍性地存在着。这使得汉语在老外看来,简直就是意识流的文学作品。

       古人并不是谁都可以写书的,要专门学习书面语,才能写文字。这种书面语由于是人为设计的、并不是自然生活中的语言,所以非常有规则。这使得古汉语更靠近西文特点,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的格律是多么地严格。所以说汉语中夹杂古汉语是汉语难学的原因,——这不妥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7950-321089.html

上一篇:人语岛
下一篇:理工博士王玉锋论证中医的科学性~
收藏 IP: 124.207.120.*| 热度|

2 霍艾伦 孟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