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与肝脏病理及其胶原含量的关系

已有 3605 次阅读 2010-4-16 08:01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慢性乙型肝炎, 辨证分型, 肝脏病理, 胶原

    我们在完成六五、七五、人五国家攻关课题时曾观察了大量肝穿病例为了研究慢性肝炎辨证分型与肝脏病理及其胶原含量的关系对既往标本400份重新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400例患者均系湖北中医学院肝病研究所为主的攻关课题组观察的1985~1993年住院的病人其中男性256女性144年龄16~67全部病例HBeAg检测阳性HBsAg携带史超过半年人院时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符合1995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慢性乙型炎诊断标准[1]199212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制订的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2]根据病人所表现的主、次证将所有病例分为5种证型即湿热中阻型139肝郁虚型117,脾肾阳虚型64肝肾阴虚型43,瘀血阻络型37

2标本来  上述病例肝穿组织均由湖北中医学院肝病研究所提供患者住院时用Menghini针负压吸引快速穿刺吸引肝组织长度约10mm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

3常规染色及病理诊断  400例标本组织切片后苏木精-伊红由两位病理专家在显微镜下阅片进行病理诊断诊断标准依据1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慢性肝炎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1]

4胶原染色  图象分析依据中医诊断标准5种证型中各取20份标本100正常对照组取14例(同济医科大学法医系提供标本均无病毒性肝炎病史及其他肝病疫组织化学染色所周兔抗牛I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均由上海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提供鼠抗兔和兔抗鼠LSAB试剂盒由DUCK公司提供具体操作过程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染色完毕MPIAS-500多媒体彩色理图文电脑分析系统测定I型胶原分布面每张病理片随机选取8个视野取均值统计并计算出I型胶原比值(放200倍)

二、结 

1辨证分型与肝脏病理分组、分期的关系  见表7.2-1~2从各证型炎症活动度(G)和肝纤维化程度S成比看其分级和分期情况成正相关均表现为脾肾阳虚<肝郁脾虚组<湿热中阻组<肝肾阴虚组<瘀血阻络组

 

7.2-1  证型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情况(n

 

n

G0

G1

G2

G3

G4

G级(x

湿热中阻

139

2

31

23

66

17

2.47

肝郁脾虚

117

1

42

31

37

6

2.04

脾肾阳虚

64

1

23

27

9

4

1.88

肝肾阴虚

43

0

2

8

21

10

2.81

瘀血阻络

37

0

2

11

11

13

2.95

 

7.2-2  各证型组患者肝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比较(n

 

n

S0

S1

S2

S3

S4

S期(x

湿热中阻

139

14

34

57

23

11

1.88

肝郁脾虚

117

13

39

48

12

5

3.63

脾肾阳虚

64

15

24

14

6

3

1.28

肝肾阴虚

43

3

11

9

14

6

2.21

瘀血阻络

37

1

5

7

18

6

2.62

 

2.2 辨证分型与肝组织病变程的关系  见表7.2-3Х2检验表阳虚组和肝郁脾虚组瘀血阻络组和肝肾阴虚组慢性肝炎轻、、重程度构成比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7.2-3 各组患者慢性肝炎轻、中、重程度分布情况[n%]

 

 

湿热中阻

139

5640.2

6647.6

1712.2

肝郁脾虚

117

7463.2

3731.6

65.1

脾肾阳虚

64

5179.6

914.0

46.2

肝肾阴虚

43

1330.2

2148.8

1023.2

瘀血阻络

37

1335.1

1129.7

1335.l

 

3辨证分型与肝组织中I型胶原I型胶原比值的关系  见表7.2-4除正常组与湿热中阻组肝郁脾虚组与脾阳虚组,瘀血阻络组与肝肾阴虚组I型胶原比值明显差异(P>0.05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各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0.01

 

7.2-4  各组人员肝组织 I、Ⅲ型胶原含量及其比值(x±s,μm2

 

n

I

I/

正常对照组

14

6.53±5.53

10.73±8.47

0.71±0.21

湿热中阻

20

9.41±4.48

14.37±9.11

0.67±0.17

肝郁脾虚

20

18.68±7.21

19.03±6.58

0.99±0.51

脾肾阳虚

20

21.47±8.21

18.96±7.93

1.10±0.34

肝肾阴虚

20

25.14±6.73

17.21±9.04

1.56±0.20

瘀血阻络

20

29.03±5.78

19.33±10.31

1.63±0.32

三、讨 

为了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同病异证的内在本质国内已有不少人研究了中医辨证分型与患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发现了一些规律但是鉴于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总有不相符的情况(尤其在慢性肝炎中有相当高的比例)中医辨证分型也不例外存在着离散大、特异性差的现象这也是证本质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根本原因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400例患者肝脏病理以及其中100例患者I型胶原的检测分析发现中西医在某些理论上确实有交融之处值得进一步探讨。

肝脏病理检测结果表明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患者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比接近其病变程度属于轻、中度慢性肝炎说明其病变处于疾病早、中期气虚、阳虚可能与乙型肝炎的发病有关。湿热中阻则表明邪实而正虚不显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患者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较重其病变多属中、重度慢性肝炎正邪交争久病伤阴久病人络说明慢性肝炎已发展到中、晚期正向肝硬变过渡。

文献表明正常肝脏I型胶原含量肝纤维化过程中早期以型胶原增生明显I型胶原含量在肝内沉增加相对较迟晚期以I型胶原明显到肝硬变阶段I型胶原可增加8~10倍。另有研究表明在纤维间隔型胶原主要分布于纤维间隔外周部以及纤维分支中(新近肝纤维化)I型胶原主要分布于纤维间隔中心陈旧性肝纤维化。我们的观察结果表明慢性肝炎阶段湿热中阻证患者型胶原轻度增生其余各证型则达到增生近2倍的平台期I型胶原含量则随着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血阻络而逐渐增高最后接近正常对照组的5似乎预示着慢性肝炎早、中、晚期由实致虚又由虚而实的发展变化过程I /比值也从<1而逐渐达到1.63由此可以看出抗肝纤维化治疗应贯穿于慢性肝炎的整个过程而阻断肝纤维化发展在早期治疗如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等证型的患者都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同时辅以活血化通络之品。

参考文献

1         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 病毒性肝炎防方案(试行). 中华内科杂志1995,(11):788

2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中医杂志199253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312549.html

上一篇: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她们28年前的闺中秘事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